三伏天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三伏天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初伏
干支紀日初伏也稱頭伏,夏至1后第三個庚日2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中付也稱二伏,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3后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歷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歷七月后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末伏也稱終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為什么三伏天適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治療的最佳時間是“三伏天”。因為夏季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季節,也是人體中陽氣最旺之時,此時通過適當的內服或外用一些藥物,最易驅除體內寒氣,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較多,醫生根據病癥不同,選擇一兩種方法來治療。主要有:穴位藥物敷貼、中藥內服、針灸、藥物注射、推拿、埋線、刮痧、拔罐、熏洗等。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可采取穴位藥物敷貼,即在三伏天里,將配好的中藥碾成粉末,制成膏藥,分別貼在人體不同的穴位上,過4至6小時后自行取下,每周或每10天1次,以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而痹證屬風寒濕者及其他虛寒性疾病者可試試艾灸。冬病夏治的效果因人而異,有的患者當年就能見效,有的患者則需要堅持幾年。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針刺、艾灸、理療、按摩、穴位貼敷以及內服溫養陽氣的中藥和食物等。經歷代中醫學家的反復實踐、反復研究,證明于炎熱夏季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冬天發作或容易發作的疾病療效顯著。臨床選用具有溫通經絡、溫肺化痰、散寒去濕、通行氣血、補養陽氣、增強體質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等中藥研成細末,取汁調成膏狀,根據病情選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療不同的疾病。如貼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貼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療胃痛;貼敷頰車、風池等穴治療面癱等均獲滿意療效。
貼敷療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貼敷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為末伏。于三伏天各敷一次,連貼三年。病史較長或病情較為頑固者可適當增加貼敷次數,貼敷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
三伏天如何養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并且潮濕悶熱的日子,民間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在這個時節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另外,要做好心理調節,要靜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為什么要防空調病
大家知道,人是恒溫動物,人的體溫要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夏季,自然界陽氣正足,溫度、濕度都比較高,人體為了調節環境溫度,就需要適時開合汗毛孔,將體內多余的濕熱排出體外。但是,現在我們人為地制造出了一種人工環境--空調,當我們從炎炎烈日的環境下,突然進入到溫度很低的室內,就會使本來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關閉。這種關閉由于來的很突然,在關閉過程中,會造成兩個后果,第一是將冷空氣一同閉在了體內;而是,導致本來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斷。
大家都知道,排汗,是人體的一種排毒過程,在夏季,借助于外界的陽氣,人體本來是要將體內的各種寒濕毒排出體外,但空調的介入,打亂了這個過程。不僅排毒不徹底,反而是將外界的寒也一起帶入到了體內,因此,這個階段的人,很容易得空調病。這種病,就是在夏季得風寒感冒。由于寒閉在體內,癥狀就是渾身肌肉痛,關節痛,頭痛,無汗,食欲不振,甚至渾身發冷、發燒。
其實,到了發燒這個階段,已經說明人體開始調動體內的力量,去排出寒邪,是一種人體自保本能反映。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推一把,換言之,就是發汗。在無空調的環境下,通過發汗,將不正常關閉的汗毛也再次打開,排出體內的寒濕。只要人體恢復正常出汗了,體溫就會降下來,渾身上下不適的感覺也就慢慢消失了。此時,千萬不要一發燒就輸液,對人體健康,是沒有多大好處的。
針對空調病,養生專家給出什么建議
1、發病初期,可用生姜數片+紅糖,熬兩大碗生姜紅糖水,目的是發汗。
2、在飲食上,可煮雞蛋掛面,多放湯和生姜,調節腸胃。
3、如果身上出疹子,紅疙瘩,可適當喝綠豆湯,以幫助解毒,白糖、鹽適量。
4、如果條件許可,可適當補充營養素,包括類蘿卜素、B族、維C、鈣鎂片等。
5、可用熱水泡腳,幫助出汗,只要汗一出,問題就基本上解決了。
6、刮痧、按摩、拔罐。
總之,面對空調病的發病初期,可采用上述6種方法,或單獨使用,或聯合使用,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記住,你的第一選擇不是輸液。而是通過自然療法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