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特點和風俗
立秋節氣的特點
立秋的特點:暑去涼來,秋天開始
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立秋還處在暑熱時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才出暑,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說,立秋后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并沒有過完,真正有涼意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并不是在立秋節氣。
進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過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氣候。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而逐漸蕭落。秋季最明顯的變化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并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還有“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立秋節氣的風俗
1、戴楸葉:
寓報平安在民間,有在立秋戴楸葉的習俗,楸葉就是楸樹的葉子,楸樹最可以長到3丈,楸葉嫩時時紅色,老后只有葉柄是紅的,在古時人們認為立秋戴楸葉可保一方平安,《臨安歲時記》中就有記載:“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葉,以應時序。”
戴楸葉的習俗現在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都還有傳承,如河南鄭縣在立秋時節男女都要戴楸葉,在山東地區的人們會去撿來楸葉,剪成各種花樣,有的拿來佩戴在胸前,有的用來插在頭上。立秋戴楸葉,意味著秋天來臨。
2、貼秋膘:
大魚大肉進補據說在民間流行在秋天稱體重,這一天稱體重會和立夏時候的體重相比,體重輕了就叫做“苦夏”,在以前人們總會用胖瘦來衡量健康,所以對于瘦了的人就要進行“大補”,而補的辦法就叫做“貼秋膘”,也就是吃很多好的食物來補,所以立秋很多人就選擇“以肉貼膘”。
“貼秋膘”這個習俗源于北方的農村,據說在以前農村的生活條件差,很多農民夏季都忙于農活,對他們的精神損害較大,所以立秋到來,為了給這些辛勤勞作的人補身體,就會做比較豐盛的食物給他們吃,所以就叫作“貼秋膘”。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農村也變成了城市,所以這一習俗也被流傳開來。
3、摸秋:
摸秋不算偷,丟秋不追究那什么叫“摸秋”呢?這句話又是啥意思呢?摸秋是指在民間,立秋這天人們會結伴而行去到別人的菜園子“摸”各種瓜果蔬菜,這種行為在立秋那天不叫“偷”,而叫“摸”,那“丟秋不追究”則是指被“摸”走瓜果蔬菜的人家也不會因此而去追究這些人,因為在民間“丟秋”還寓意著吉利,所以不管對于“摸秋”的人還是“丟秋”的人,只要是在立秋這天都是被允許的,但是過了立秋這種行為就叫做偷了。
4、咬秋:
吃西瓜防病,吃餃子五谷豐登在民間還有“咬秋”的習俗,“咬秋”也叫“咬瓜”,立秋意味著即將進入秋天,天氣開始慢慢轉涼,西瓜也就變少了,在北京地區的人們在立秋這天早上會吃甜瓜,晚上吃西瓜;在江蘇地區的人們也會在立秋吃西瓜,認為這樣可以防治生秋痱子;而在天津各地認為立秋吃西瓜認為可以避免拉肚子。
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有“咬秋”的習俗,但是每個地方“咬秋”吃的東西又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會吃西瓜,西瓜是夏天解暑的代表,有的會吃餃子等。但是不管吃什么,在經歷了酷暑之后,忽逢立秋,都有將其咬住不放之意,所以叫作“咬秋”。
5、秋社:
祭祀土地神這個習俗源于漢代,在古時立秋意味著收獲,老百姓在收割完糧食以后,人們為了感謝上天的恩賜,會聚在一起舉行祭祀儀式,除了感謝之外還會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能大獲豐收,現在這種習俗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都還存在。
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暑去涼來,莊稼成熟的時期。
立秋表示炎熱的酷暑逐漸退去,天氣逐漸涼爽,意味著秋天的開始。
每年公歷8月8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立秋三候是什么
一候:涼風至
立秋之日“涼風至”,涼風是西風肅清之風。也就是說,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的熱風,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天氣也呈現初轉涼的趨勢了。
二候:白露生
立秋時節,大雨過后,清風徐來,天上的霧氣白茫茫一片,尚未凝結成露珠,稱之為“白露生”。通俗點講的意思是就是早上大地上會有霧氣的產生。
三候:寒蟬鳴
這時候的蟬,感覺到陰氣上升,鳴叫得更加響亮和凄切。寒蟬開始鳴叫,說明天氣真的開始變冷了,寒蟬之于秋天,就猶如布谷鳥之于夏天,都是一種信號。
立秋為什么還是這么熱
立秋是一個重要的時空分界點。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35度,北斗星指向西南方。中國人說,“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但對很多人來說,如果他們不是敏感的作家,不是時刻關心農事的農民,那么,立秋在身體感受上的變化并不大。
夏伏的暑氣在立秋后并未馬上消失,“秋老虎”的余威甚于夏熱,立秋因此又稱交秋,只是交代了秋天的來臨。對中國的很多地區來說,節氣上的“立秋”并不代表本地真正入秋。氣象學家認為,只有“連續五天日均氣溫低于22℃”的地區方可斷為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