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簡單介紹
什么是立秋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節氣)以后,秋后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東漢崔 《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報奏。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初候,涼風至: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
二候,白露降: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三候,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立秋的農事活動
在我國民間有一個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熟還必致欠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當年冬天可能會發生干旱,對來年的收成造成影響。
立秋節氣吃什么傳統美食
立秋吃西瓜、貼秋膘、吃秋桃、吃渣、吃餃子、食小赤豆、吃福圓、喝秋水等傳統食物。
1、吃西瓜: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2、貼秋膘:立秋有“貼秋膘”吃肉進補的習俗,以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為主。氣候轉換,秋季對比夏季胃口變大,需要吃好一點補充營養。
3、吃秋桃:江南一帶有立秋吃秋桃的習,大人小孩子都要吃,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而且桃子含鐵豐富,有一定的補血作用。
4、吃渣: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渣是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吃渣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
5、吃餃子:立秋要“搶秋膘”包餃子。立秋吃餃子叫做“搶秋膘”,你搶我一個餃子,我搶你一個餃子,人們認為這樣可以使自己的身體健壯。
6、食小赤豆:立有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7、吃福圓:立秋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8、喝秋水: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立秋是什么季節的節氣
立秋是秋季的節氣,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立秋節氣是第幾個節氣
立秋節氣是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