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吃什么食物好
2、紅酒燉鴨
鴨子是比較溫和的滋補食材,立秋時節來道紅酒燉鴨,既能補充炎炎夏日消耗的營養,又能去除暑熱給人體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3、蘿卜燒肉
蘿卜可是秋季餐桌上的香餑餑,很多人都喜歡在秋季吃蘿卜。蘿卜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蘿卜燒肉既可以在立秋時節為你成功“貼秋膘”,又不會太過油膩與大補。
4、銀耳蓮子湯
銀耳有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的功效,而蓮子有健脾開胃的功效。在夏秋換季的時候,多喝銀耳蓮子湯可以有效潤燥健脾,對寶寶來說很有好處。
立秋節氣的含義是什么意思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立秋指的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一個過渡性節氣。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換言之立秋是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
立秋降水、濕度等都趨于下降或減少,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草木的葉子從綠色到發黃,并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但立秋時節炎熱并未散去,往往還處于中伏時期,還未出暑,真要有秋天的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有差別。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
立秋的特點
立秋,意味著降雨、風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季節轉換,南方地區的降雨量、風暴、干濕度等變化明顯;北方地區,這些變化不明顯,變化明顯的是氣溫。進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氣候開始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開始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氣候過渡。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所謂“熱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處暑往往還處在“三伏”期間,所以初秋天氣還很熱,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熱與涼的分水嶺在秋季,并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氣候分為兩個階段,初秋“悶熱”,仲秋后趨向“干燥”、“涼爽”氣候特征。這是一個暑熱與涼寒交替的季節。
立秋節氣習俗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和立夏時的體重進行對比。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好的,補償夏天天熱食欲不振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流行于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山區。如今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稱為“最美中國符號”之一,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前去賞秋拍攝。
咬秋
立秋這一天,老蘇州有“咬秋”或者“啃秋”這一說法。這一天,大家都要吃西瓜,以這樣的方式來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立秋的小常識
1、立秋時節在民間也被人們稱為七月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公歷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
2、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3、立秋三候: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
4、立秋到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都是會在熱一段時間這段時間稱為秋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