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是什么季節
秋季,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所以處暑的到來,標志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由炎熱向涼爽過渡。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處暑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雖說處暑與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節氣一樣,都是反映氣溫的節氣,但是。處暑反映的不是氣溫的高低,而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
處暑,也叫“出暑”出去的出,表示離開炎熱暑季的意思,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這個時節過后,我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人們開始能夠感受到明顯的秋風送爽,不少人感慨,在北方最喜歡的就是這段時間。
我國先民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說的是,一候時分,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二候時分,天地間萬物開始蕭凋冷落;三候時分,小米、水稻、高粱等禾本科類農作物就已成熟了。
處暑養生應該吃什么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另外,隨著氣侯漸漸干燥,身體里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當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的癥狀。
處暑物候三候具體解釋
一候鷹乃祭鳥
它是以動物行為來總結出來的侯應,形容處暑時分正是老鷹進行開始大量捕措,但是老鷹在這個時候捕措的鳥類是不吃的,它會把很多鳥放在自己的家前面,就好像我們人祭祀一樣,非常隆重。有這樣的一種說法是因為本來處暑時節,天氣變得秋高氣爽,天氣正好非常有利于老鷹捕捉獵物,同時這個時候的鳥類也正是吃糧食比較多的肥美的時候,這個季節就會出現老鷹捕捉鳥類的現象。
二候天地始肅
這個可以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始:開始的意思。肅:肅靜、萬物凋零的意思,把他們連在一起那就是地間的萬物進入了這個時間段內,開始凋零了。表現最明顯的便是楓葉變紅,落葉蕭瑟,尤其是在農村里面就表現的很形象。
三、禾苗登
運用分析字拆開法,比如登就是成熟、收獲的意思,禾就是各種稻谷,這個很明顯。這個就是禾苗登的含義了。
處暑的養生
早睡早起防過涼
處暑過后,逐漸開始出現“秋乏”“秋燥”。首先要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建議每天多睡1個小時,爭取晚上10時前入睡最好;并要早睡早起,還要適當午睡,這有利于化解困頓情緒,特別是老人。古代養生家認為,老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尤其處暑過后。
民間有句老話:“處暑寒來”。處暑后,早晚溫差加增大,如果對夏秋之交冷熱變化不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感冒、腸胃炎等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疾病,即所謂“多事之秋”。在生活起居上,應注意預防過涼、過寒,注意防寒保暖,盡量少用空調,經常開窗通風,尤其在晚上睡覺時,應在腹部蓋上一層薄被,以防脾胃受寒。
滋陰潤燥少辛辣
秋燥最易傷人體津液。建議多食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以補充人體的津液,防止自己在隨后的日子里因為津氣虧虛而患病。可以選擇多吃點葡萄、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少吃韭菜、大蒜、蔥、姜等辛辣煎炸的熱性食物和調味品,盡量少吃寒涼食物,忌大量生食瓜果。對于脾胃虛寒者,尤其應該謹慎。
中醫有“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的說法。處暑后,早晨起來容易感覺口干、咽干,可以喝點淡鹽水。早上喝淡鹽水,洗腸又解毒,可潤腸胃、通大便;晚上喝蜂蜜水,有助于美容養顏,并可補充各種微量元素,很適合在處暑時飲用。
常言道,“秋季進補,冬令打虎”。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可選擇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等。秋季適時進補,補充能量,為冬季做好儲備。
藥膳方面,如蓮藕排骨湯(豬排骨500克,蓮藕一段,水發海帶200克,枸杞子20克等)能夠補養脾胃、調養氣血,適宜早秋時節食用;銀耳紅棗蓮子湯(銀耳10克,蓮子6克,紅棗10個)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益氣補腦的作用。
適當運動排濕熱
處暑后,需改變夏季長時間在室內的習慣,可多安排些就地取材的運動,如擴胸運動、擦玻璃、遠眺。適當進行戶外運動,如快走、登山、打球等,以排除夏季郁積在體內的濕熱,提高抵抗力,為即將到來的冬季奠定基礎。
情緒平穩忌惱怒
立秋后,自然界出現一片秋風落葉的景象,人們易觸景生情而產生悲傷的情緒,這不利于人體的健康。因此,處暑時要注意收斂神志,使神志安寧、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時可通過聽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方式以安神定志。
總之,謹記“處暑秋凍適增衣,重在養陰護陽氣,早睡早起調情緒,氣候變數濕熱雨,登高練操除濁氣,清熱安神銀耳蜜”,就能掌握處暑養生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