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加班有幾天三倍工資
中秋節加班有幾天三倍工資
中秋節有薪假是1天,即中秋節當天,在這天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法定節假日加班工資=加班工資基數÷21.75×天數×300%。
法定節假日小時加班工資=加班工資基數÷21.75÷8×小時數×300%。
中秋節的傳統特色美食
1、中秋月餅
中秋吃月餅,是中國廣為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風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戶戶嘗中秋月餅、賞月亮,喜氣闔家團圓,美得不可方物。中秋月餅作為一種形同月亮,含有佳餡的食品類,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作家兼美食專家蘇軾就會有“小餅如嚼月,含有酥和飴”的詩句。而作為一種食品類,稱之為“中秋月餅”,則始常見于宋代《武林舊事·蒸作飲食》。那時候,杭州市民俗就會有“又中秋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到元朝末年,中秋月餅已成為中秋佳節日美點。
2、糯米糕
中秋節之時恰好是桂花飄香的時候。中秋佳節時很多別人都會用桂花樹最糯米糕或是浸桂花酒。不論是糯米糕或是桂花酒都無一例外地釋放出桂花樹獨有的香味。
3、石螺
中秋節前后左右,是石螺空懷的時候,腹腔無小螺。因而,肉質地尤其肥嫩,是食口螺的時節。并且田螺肉營養全面,所含的維生素D也是雙眼視黑色素的重要化學物質。
4、紅心柚
柚子是中秋節的必需品之一,由于“柚”與“佑”楷音,也是希望月兒庇佑的意思。吃完甜中秋月餅,再吃點酸甜的紅心柚,既健脾開胃,又解油膩,讓口腔內部有清爽感。
鵝肉
5、鵝肉
元末階段,蒙古族執政者欺負漢族人,漢族人確定_元人。但當時統轄嚴格,不可以明著機構抗爭,就拿暗號。那時候漢族人稱蒙古族人為“噠子”,就取楷音“家鴨”。大伙兒承諾,中秋節吃家鴨,便是中秋佳節大家一起付諸行動,_元人執政。并且,中秋節前后的家鴨整一下胖瘦適合,口感很好,有滋陰補血的功效。
6、糯米糍粑
糯米糍粑是圓的凝結,它一直與圓相隨。蒸糯米的籠屜,打糍粑的碓窩,放糯米糍粑的簸萁,做餡的大豆、花生仁、白芝麻這些都與圓都在,在四川民俗一些地方,在糯米糍粑中加入桂花樹搗做成月桂糯米糍粑,沾上炒黃豆面和白砂糖吃,味兒幽靜素雅、香甜可口,別具一番風味。
7、番石榴
中秋節恰好是石榴成熟時。因為紅似瑪瑙,白若紫水晶,進口如晶體玉漿,番石榴便成為桌子貢品之一,代表長命、闔家團圓和吉祥如意。這東西沒剝掉的時候可玩度超過可看性,摸在手里遠走高飛圓溜溜滑滑的,剝掉以后可看性又超過可吃性,像一粒粒小寶石攢在一起,都是取個團圓的意思。
8、藕小盒子
中秋節食藕,都是寄闔家團圓之意也,特別是吃“藕小盒子”。江浙人多將藕切成片,每兩塊間下方相接,正中間夾肉、蛤蜊等調配而成的餡,外拖面煎至金黃色,此又被稱為藕餅,與中秋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
9、炭火烤肉
在中國臺灣,中秋佳節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烤肉,在內地現在許多大型商場中秋節前夜也搞起來了炭火烤肉特賣會,所以很多人光臨。在不知不覺中,中秋佳節吃烤肉也變成了每家每戶不可或缺的菜式。
10、香酥餅
四川人過中秋節除開吃月餅外,還需要打粑、殺鴨子、吃香酥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在大門口,以表慶賀。也是有兒童在紅心柚上插進香,臨街扇舞,稱為“舞流量香球”。嘉定縣中秋佳節祭土地公、飾演元雜劇、器樂、珍貴文物,稱之為“看著”。
11、吃南瓜
在江南一帶十分風靡中秋節吃老南瓜,不僅是因為中秋節恰逢冬瓜大豐收之際,而且還有一個關于“八月半吃南瓜”的故事。傳奇,南山下住著一戶貧窮人家,父母年邁,膝前只有一女,名字叫做紅花。那時候年年鬧饑荒,紅花的父母病躺在床上,八月十五那一天,紅花在深圳南山雜草叢中,發覺二只冬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兩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疾也好了。所以在八月十五的那天吃南瓜,也寓意健康發展、益壽延年。
12、麥箭
山東慶云縣農家院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稱“青苗費社”。諸城市、濰坊和即墨市部分地區除開祭月外,也要掃墓拜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大地主也於中秋佳節設宴佃戶。即墨市中秋節吃一種時令食品類叫“麥箭”。麥箭原是即墨市中秋節吃的一種時令食品類。它首先用白面粉攤成煎餅果子,加上餃子餡或素餡,用秫秸疊成圓筒狀煮熟,吃時再加上調味品,口味十分美味。
13、山芋
在江浙一帶,山芋的發音與“運進”相仿。因此中秋佳節吃芋頭,不僅僅只是享口福同樣也表明希望能夠喜事連連。
14、吃菱角
中秋佳節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節日,有很多飲食習俗,而吃菱角就是其中很常見的一種飲食習俗。在江浙一帶,一到中秋佳節,大街上到處都有賣棱角和買菱角得人。棱角成長為于七月,但中秋節過程中,恰好是棱角更為圓潤完善之際。棱角香甜,脆響,既可生吃,還可以熟菜。并且中秋節吃菱角有“精明能干”的寓意,所以很多成年人都是會在中秋節這一天給自己的孩子買棱角吃。
15、豌豆角
在江浙一帶中秋佳節除開芋艿外還會繼續特意蒸些豌豆角。豌豆角在當地又被稱為毛豌豆,而莢又與“佳”、“吉”等字楷音。因此吃毛豆是希望能夠萬事如意,萬事順心。
16、螃蟹
中秋節恰好是“蟹黃肥,稻花香”的季節。一輪小孩滿月,一壺清酒,好多個老朋友,一盤螃蟹,其中滋味讓向往。返回世俗的日常生活:但是今年的螃蟹一定夠貴,何不吃一點其他。
17、桂花酒
每到中秋夜,大家凝望著月中桂花,聞著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慶祝闔家恩恩愛愛,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一種美的感受。桂花樹不但能夠欣賞,而且還有食材使用價值。司馬遷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由此可見在我國飲桂花樹制酒的年代,已經是非常悠久了。
中秋節的習俗介紹
1、賞月:賞月是中秋節最重要的一環,幾乎起到了主體作用,可以說不賞月就和沒過中秋似的。賞月的風俗最早是源于唐代之中,由各種知識分子一起吟詩作對,以此享樂。但到了宋朝,賞月不再限制于文人之間,開始真正走入平民百姓家中。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2、觀潮:部分地區因為靠近江河大海,所以在八月十五中秋節也會進行觀潮,該地區主要以浙江一帶居多,像他們這種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漢代的賦中就曾有記載。
3、燃燈:中秋夜晚點燃燈也是一個由來已久的習俗,一般都是湖廣地區居多,他們用不同規格的材料去制作自己的燃燈,例如江南一帶就會制作船燈,而一般的則會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的燃燈,然后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4、猜燈謎:猜燈謎是自古以來廣受文人喜愛的一向習俗,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5、吃月餅:吃月餅肯定是少不了的,不管海內外,只要你過中秋節就不可能不吃月餅。據有關記載,一開始月餅并不是什么必備的食物,只當成一種小吃,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中秋節賞桂花來歷
據記載,中國桂花栽培歷史達2520__年以上,的《山海經南山經》就提到的招搖之山多桂,《山海經西山經》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的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
傳說中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漢朝河西人,因學仙時,不遵道規,被罰至月中伐桂,但此樹隨砍隨合,總不能伐倒!千萬年過去了,總是每日辛勤伐樹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樹卻依然如故,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這一天,才在樹下稍事休息,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的詩詞“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這一典故!
農歷八月,古稱桂月,此月是賞桂的最佳時期。
中國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和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聯系在一起,許多詩人吟詩填詞來描繪它、頌揚它,甚至把它加以神化,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月宮系列神話,也正是桂花把它們聯系在一起。
宋代韓子蒼詩:“月中有客曾分種,世上無花敢斗香”,稱桂花樹“自是花中第一流”,近代,經群眾性評選,桂樹一躍登上10大名花的寶座。
桂花的名稱很多,因其葉脈形如圭而稱“圭”,因其材質致密,紋理如犀而稱“木犀”,因其自然分布于叢生巖嶺間而稱“巖桂”,因開花時芬芳撲鼻,香飄數里,因而又叫“七里香”、“九里香”。
在中,因循古例,充分利用桂花枝葉繁茂,四季常青等優點,用作綠化樹種,其配置形式不拘一格,或對植,或散植,或群植、列植。傳統配置中自古就有“兩桂當庭”、“雙桂留芳”的稱謂,也常把玉蘭、海棠、牡丹、桂花四種傳統名花同植庭前,以取玉、堂、富、貴之諧音,喻吉祥之意。
中秋節為什么要賞月
中秋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那么中秋節為什么要賞月呢?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
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于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凈,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張燈結彩,出售時令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亦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高臺觀月,一些富貴人家,則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月餅、水果,或安排家宴,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同賞月敘談。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相傳,元朝末年,人們忍受不了蒙古人的統治奴役,紛紛想要起義抗元,卻苦于無法傳遞消息。此時宰相劉伯溫心生一計,要大家買月餅來吃以避瘟疫;大家買了月餅切開一看,里面卻藏了紙條,號召八月十五夜起義,民眾紛紛響應,便一舉推翻了元朝,月餅也因此成為中秋節的應景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