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吃什么食物
七夕節吃什么食物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稏|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面粉制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后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2、巧芽面
巧芽面的主食是豆芽和面條,這個豆芽非常有講究,需要七夕節提前七天準備,選用沒有蛀蟲的一小碗綠豆,洗干凈后平鋪到器皿上,用濕紗布遮蓋擋住陽光,每天噴水保持濕潤。七天后,豆芽漲到兩三厘米,就可以將豆芽爆炒做湯澆到面條上食用了。
3、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驅⒐瞎癯善婊ó慀B,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4、五子
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是七夕節的祭拜供品,在焚香禮拜默默禱告結束后,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女性的宵夜食物。五子的營養價值很高,食之對人身體極為有益。
5、蠶豆
在福州地區七夕節有“分豆結緣”的習俗。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并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作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以后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云散。
6、菱角
在廣東四邑,七月七晚上,家家戶戶在院里設好案幾,擺上供品,因菱與靈同音,供品中菱角是必不可少的。少女們剝著菱角斗巧慕神仙;小孩們嚼著菱角喝植物活力;老人們就著菱角喝茶吃巧面……
7、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豆沙等制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8、麻老
七夕有是仙氣飄飄的菱角,也有煙火味十足的麻老。閩西地區人們喜歡在七夕吃一種叫做麻老的東西。其主料為糯米,經過老師傅巧手制成“米香”,以白糖、麥芽糖煮熟,澆以豬油,調入“米香”,配以蔥花、花生等,快速壓制切片即可。酥脆的糯米和著晶亮的糖衣,裹著花生芝麻,每一口,你都能聽到酥脆的糯米在口中嘎嘣作響,它們在用最樸實的方式告訴你,什么叫香脆可口,什么叫根本停不下來。
9、巧酥
巧酥俗稱是巧人,是用酥糖做成一個女人的形象,出售的時候會說是在”送巧“或者”送巧人“,意喻女子越來越能干,也有巧酥做成牛郎織女模樣的,意喻愛情美滿,十分討巧,適合在七夕節的時候食用。
10、吃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七夕節是情人節嗎
七夕節是情人節,但是兩者還是有區別的,時間不同,二月十四日情人節為西方的節日,因此是按照公歷時期來過的。而七夕情人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按照農歷來過的,為農歷的七月初七。西方的情人節自然是按照西方的習俗來過的,紅酒、玫瑰花、巧克力,具有西方的浪漫七夕。而中國的情人節是按照中國的傳統來過的,穿針引線、拜織女、吃巧果等。
七夕節節日由來
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并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經歷史發展演變,牽牛婺女天文字星象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以及女性向織女星乞巧智慧與巧藝、祈禱姻緣、情人
七夕節乞巧文化
在這一天,有穿針乞巧的活動?!肚G楚歲時記》記載:“是夕,婦人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俞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痹谔拼?,宮女們到了七月七日,將蜘蛛裝在小金盒子里,第二天才打開盒子,以蛛絲的疏密,確定得巧的多少。慢慢的,這一種乞巧就變成游藝活動。
元代時,七夕穿針的針為九尾針,比普通的針多好幾個孔,又稱玄針,由于要全部穿上絲線,難度很大,因此就成了測驗智巧。相反,也更能引起宮女的興趣,競相前去穿針,爭強斗巧,以顯示自己的才能。
相會、切磋女紅、拜織女等豐富的人文內涵。七夕風俗的形成與“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七夕風俗中流傳范圍最廣、流傳時間最久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
七月初七”與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有關。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七”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七夕節的發展
在文字資料上關于七夕的風俗記載最早見于東晉時期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到了唐代,宮中甚至還要做七夕這天設專門的“乞巧樓”,嬪妃、女子在月光下,以五色線穿九孔針乞巧。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痹谶@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