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憲法講憲法征文作文
2015年10月26日,在吉水縣米羅咖啡旁的國道上發生一起車禍!當場死亡一人!消息如此之短,但內容足以震撼每一個吉水人。我們常說,人最寶貴的東西莫過于生命,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生命之樹倒塌,這難道還不足以敲響法治的警鐘嗎?然而類似的交通事故卻時常發生。試想,如果人人遵守《交通法》,做到法在心中,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這樣的悲劇難道不會減少嗎?答案毋庸置疑。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法治面前,我們同樣需要時刻保持這種意識!
歌德說過,法律和禮貌是兩種能夠帶來安定的力量。在中國,古有周公制禮,韓非說法;今有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在心中,道德也要常駐心中。我們要做好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法治是治國的基本方式,德治是治國的重要手段!德治和法治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我們都知道,學校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青年一代容易在學校規范自己的法治行為,也容易走上踐踏法律之路。因此,學校教育從小學至高中堅持德育和法育相結合的方針顯得尤為重要?!皣袊?,班有班規”,學校既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同時又開設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主題班會以及各種各種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德育。引導學生真正做到法在心中,道德在心中。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校教育的發展,近日,報以全國人大審議的《國家教育考試法》草案備受關注,其中涉及到考試大綱、命題組織資格、命題方式、考試方式等問題。并且還提到“考試舞弊可判七年”。雖然《考試法》只適用國家組織的考試,但是透過《考試法》,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法治進校園越做越好。
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我們應該教育學生不僅在學校要遵紀守法,出了校門也要與法同行。不僅要做一個知法、懂法、學法的好公民,而且要時刻銘記法在我心中,時刻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
法治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引學生上下而求索。
學憲法講憲法征文作文篇2
憲法就像我們的影子一樣,每時每刻都依偎在我們身旁。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到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都離不開憲法。
但在我們的身旁,有很多因不學法不懂法甚至故意違法的事發生。比如電瓶車逆向行駛和闖紅燈,極易發生事故。如果人人都像那些電瓶車駕駛員一樣不遵紀守法,我們的社會不就亂套了嗎?
憲法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生活的關系時時刻刻都可以感受到。比如,我們今天在學校享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同時也是每個公民不可不履行的義務。這有效保證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父母們認不認同知識的重要性,孩子們都可以到學校里學習知識,成長為對祖國有用的人。
而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憲法里也有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讓身邊的樹更綠,讓家邊的河更清,讓空氣更潔凈,憲法,也是保護環境的有力保證。你看,憲法跟我們的生活真的是息息相關啊。
作為學生,學法要從現在抓起。俗話說得好:“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從小沒有良好的習慣,不及時改正,終有一天會誤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這不僅僅意味著在以后被人蔑視,也會讓人生的道路更加難走。大家都聽說過《小偷和媽媽》的故事吧,講的是一個小學生兩次偷了別人的東西,而媽媽卻表揚了他,因此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是的,我們不能像那個小偷一樣知錯不改,否則等著我們的只有鐵窗生涯。
學好憲法,讓憲法保護自己、懲罰壞人,讓憲法保證每個人都走正確的道路,社會才會越來越文明,中國才會越來越強大。對,憲法就是我們的保護神。
憲法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小做起,學習他、維護他、遵守他,做一名知法愛法守法的合格小公民!
學憲法講憲法征文作文篇3
憶崢嶸歲月,尋紅色精神。憲法對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翻開杭州的城市地圖,有這樣一個地方,深深吸引著我。它就是北山路84號。
1954年,曾在這里,起草了我國的第一部憲法。毛澤東爺爺曾經把它比作是“四梁八柱”——祖國是我們的家,而憲法就是支撐起我們這個大家的支柱!
我跟著爸爸媽媽一起搜索憲法的歷史與故事,一起尋訪北山路——“五四憲法”起草地。當我知道“五四憲法”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是一部真正屬于人民的憲法時,內心充滿了自豪。我們的憲法已走過60多年的風風雨雨,它是我們國家堅如磐石的根基,它不只是治國平天下的學問,還是普通老百姓手中的法寶,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武器。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保護著我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們上小學就是受著憲法的保護,未來,我們還會體會到憲法賦予我們更多的權利和義務。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從小聽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為他們知道,我們終有一天要走出家庭,到社會去——這是長輩對我們的“法”的啟蒙。它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也告訴我們茍不教,性乃遷。到學校后,老師教導我們“少年智則國智”,告訴我們憲法是一個國家的靈魂,而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的結晶。
追尋憲法的印跡,我們作為國家的未來,既需要知憲法、懂憲法,更要學會遵法、守法。在學校里,我自覺遵守小學生守則,不僅從內心里嚴格要求自己,而且還要在行為上做到令行禁止,絕不做違反校園內外規則的事情。如果看到不文明的行為,我就是“正義”的化身,我會第一時間站出來,建議指正。如果老師同學需要幫助,我會第一個伸出援助之手。
崇尚法治,守護公平,秉持良知,捍衛正義,這些都是遵法,而勤奮進取、誠實守信、樂于奉獻,則是對遵法守法的升華。伴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擔就會落到我們肩上,如果人人都能與法為友,我們將茁壯成長在祖國的藍天下。
學憲法講憲法征文作文篇4
近年來,隨著依法治國的力度不斷加大,法制教育的不斷深化,以及行政執法監督制度的不斷完善,各級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憲法意識和依法行政的觀念逐步增強,行政執法能力不斷提高,在推進依法行政的實踐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難點:一是行政法律、法規還不完善。有些法律、法規條款規定得過于原則化,在行政執法實踐中彈性很大,不好把握。有的法律、法規對一些政府機關的職責范圍界定不清,管理職權劃分模糊,有時產生多頭管理,重復執法的問題。
人治現象還較嚴重。由于受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思想以及計劃經濟時期“行政命令”工作方式的影響,有的人個人意志、長官意志、特權思想比較重,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行政權力的自覺性還不高,甚至仍存在著“權大于法、權重于法”的觀念,自覺不自覺地出現“以權代法、以權壓法、以權亂法、以權廢法”的行為。加之部分群眾在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不是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而是千方百計地拉關系、托熟人、找門路、找領導,客觀上助長了一些干部的長官意志、特權思想。三是法治觀念淡薄。一些機關干部片面認為,法院、檢察院、公安局是法定的執法機關,一般的政府部門不是執法機關,無所謂依法行政問題,對自己要求不嚴,從而導致行政行為的盲目性、隨意性,甚至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罰代法等現象。
實用主義較為普遍。不少單位在行政管理活動中采取實用主義的做法,對單位和個人有利的事情當仁不讓,沒有好處的事情拱手相讓,以致出現互相推諉、行政執法不作為的現象,嚴重地損害了行政機關的形象。五是執法環境不寬松。由于社會關系網干擾較多,來自社會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縱橫交錯的關系網,無時無處不在嚴重地干擾著依法行政。致使許多本來并不復雜的事情,相關法律、法規條文也很明晰,但處理起來卻很棘手,導致久拖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果。
學憲法講憲法征文作文篇5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1日通過決定,把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早在20_年,這一天就被確定為全國“法制宣傳日”,如今在此基礎上將其升級為“憲法日”,不僅意味著以嶄新生動的形式在全社會建立憲法信仰、弘揚憲法精神,也意味著憲法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法治首先是憲法之治。依法治國的“法”,指的是以憲法為核心由各種法律規范組成的完整法律體系。我國的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通過科學民主程序形成的國家根本_。在長期實踐中,中國人民早就得出了這樣的啟示:那就是憲法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有力武器。切實尊重和有效實施憲法,人民當家作主就有保證,黨和國家事業就能順利發展。漠視、削弱甚至破壞憲法,人民權利和自由就無法保證,黨和國家事業就會遭受挫折。
憲法的生命和在于實施。但不容否認的是,一段時間以來,在保證憲法實施方面,我們的不足也很明顯。憲法“高高在上”,成為純粹的政治宣言;一些地方政府屢屢出臺立法性紅頭文件,“違憲”現象頻發;人民群眾維護憲法、運用憲法的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樣的大背景下,設立國家憲法日更像是一項人心工程。通過一種常在性的典禮和儀式讓憲法精神深入人心,讓尊重憲法成為社會信仰,這對于我們不斷提高憲法的影響力和實施水平,意義重大。
依法治國,是現代國家趨同的政治選擇,但這并不意味著必然要出現面目完全一樣的政體狀態。綜觀世界各國法治進程,大凡搞得比較成功的國家,無一不是較好堅持了法治一般理念與本國特定國情的創造性結合。在我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同堅持中國_的領導地位一樣,都是憲法明確規定的,都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是扎根中國土壤、立足中國特色的理性選擇、智慧選擇。與西方“憲政”單純強調國家權力的分權制衡、輪流執政、集團分利等不同,我們的法治強調的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樣的制度設計無疑更全面、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對此,我們完全有必要理直氣壯地講、大張旗鼓地講,起到正本清源、以正視聽的效果。
法治文明,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從憲法出發,我們就會走上建設法治國家的通衢大道;以憲法為基石,我們就能獲得黨和國家興旺發達的蓬勃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