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民謠穿什么合適
唱民謠穿什么合適
1.復古類的吧 棉麻質地的比較有感覺 個人喜歡長一點的衣服
2.唱的是哪個民族的就穿哪個民族服裝
3.顏色不要太艷的格子襯衫 千萬別穿那種藍色牛仔褲 找條純黑色的長褲 偏瘦修身一點 可以去裁縫店花個十塊八塊修修褲腿 然后買一雙vans黑白經典aut布鞋 可能貴點 但你在網上找到斷碼外貿店的話很很便宜 別做頭發 正常洗了就ok 這身要不了幾個錢 而且平身穿也可以 關鍵姑娘現在最喜歡這樣的 加油
民謠簡介
民間流行的、賦予民族色彩的歌曲,稱為民謠或民歌。民謠的歷史悠遠,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謠的內容豐富,有宗教的、愛情的、戰爭的、工作的,也有飲酒、舞蹈作樂、祭典等等。民謠表現一個民族的感情與習尚,因此各有其獨特的音階與情調風格。如法國民謠的蓬勃、意大利民謠的熱情、英國民謠的淳樸、日本民謠的悲憤、西班牙民謠的狂放不羈、中國民謠的纏綿悱惻,都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氣質與色彩。
民謠介紹
民謠雖小,但很可以從中窺見世道人心,反映一時的社會風尚和輿論趨向。
《詩經》,特別是其中的《國風》,不妨看作我國第一部經過藝術加工的民謠專集。除此以外,散見于各種書籍中的民謠代代皆有。比如:
“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還被漢代司馬遷引用在他的著作中,可見民謠早就引起了專業作家們的注意。
宋朝權奸蔡京、童貫當國,內外憂患頻仍,當時便有民謠在百姓中流傳:“打破筒(童),潑了菜(蔡),便是人間好世界(注:音“蓋”)。”
宋朝又有宇文虛中者,投靠權奸童貫,在對手面前逃跑一次反而又升官一次,由舍人而至翰林學士,再升為資政殿大學士。故京師有民謠稱其為:“一走而為內翰,再走而為大資,三走而為樞密。”(注:走者,逃跑也)
陸游的《老學庵筆記》提到大宋一代的文風變化,好端端的一部《昭明文選》,在謀取功名進仕的人手中,竟變成了汩沒性靈的陳詞濫調——“方其興時,士子為之語曰:‘〈文選〉爛,秀才半’。”建炎以后,蘇東坡三蘇文章又成了不少人博取功名的手段,“亦有語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明朝宰相張居正權勢煊赫,憑借手中權力為其子侄謀取功名,考官不光不敢違抗,還爭著為其作弊出力。張居正的長子、次子和侄子或為進士,或登甲榜,且“推恩諸權貴子弟多得幸進,科道悉鉗口結舌,不敢發一語”。當官的不敢說話,可咱們老百姓就敢發言:“京師謠曰:‘張公若不身早亡,四官定作探花郎’”。
明時西湖旁風景之地大多被有勢力者用竹籬笆圈占以“專菱芡之利”,當時杭州百姓也編了民謠譏之:“十里湖光十里笆,編笆都是富豪家。待他十載功名盡,只見湖光不見笆。”
“--”覆滅前后是民謠創作的一個高潮。“黃埔江上有座橋,江橋腐朽已動搖。江橋搖,眼看要垮掉。請指示,是拆還是燒?”“江”指江青,“橋”指張春橋,“搖”指姚文遠。故這首民謠強烈地表達了人民對“四人--無比憎恨,預示著“四人--必將覆滅。這是我國民謠傳統之一戰斗性的一個發展。除此以外,“語錄不離手,萬歲不離口”,“要真理,找電臺;要清官,找戲臺;要升官,找后臺;要后門,找茅臺”,等等,都曾流行一時。
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首反映干部等級觀念的民謠:“地區干部兩頭平,縣里干部帆布篷,鄉里干部130(指過去的一種小汽車,讀妖三零),村里干部嘣嘣嘣(指乘坐嘣嘣車)”。也有反映個體戶致富的民謠:“江山如此多嬌,看王兆拓同志賣花椒”。
兩漢歷史上
在兩漢歷史上,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民謠,內容包羅萬象,既有各地風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眾對于時事所做的道德評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發生宣泄積累的不滿情緒。正如《詩經·將仲子》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民謠的歌詞簡單,瑯瑯上口,廣為傳唱,因此為各個時期的政權所重視。《后漢書》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單行,至各州縣,觀采風謠。”說的就是漢和帝讓人微服到民間采聽民謠,掌握民眾的言論與意向。實際上,民謠也就是各個時期的社會輿論及社會思潮,從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當廣泛的,構成了一幅幅反映漢朝社會情況的立體畫卷。
漢初
劉邦的第四子劉長驕蹇自大,不奉法令,并圖謀叛亂,后來因為事情敗露而被抓了起來。漢文帝免其死罪,廢除了他的王位,將他貶謫到蜀中。劉長在途中絕食而死。百姓作歌曰:“一尺繒,好童童;一升粟,飽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漢文帝聽說之后,追封劉長為淮南厲王,并讓劉長的兒子劉安蔭襲淮南王的爵位,給他建造宮苑。
王莽新朝末年
更始劉玄在滅掉王莽所建的政權后,被擁立為帝。做了皇帝的劉玄沉湎酒色,將政事委付于岳父趙萌管理。趙萌排斥功臣,卻授與官爵給那些諂佞小人或奸詐的商人,自成一黨,甚至有人因為烹飪手藝好,做菜對胃口就獲得官爵。于是,都城長安的市井間流傳著一首民謠:“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民謠傳開之后,士卒離心,人心怨叛。不久,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四川有民謠唱道:“黃牛白腹,五銖當復。”在當時,公孫述在四川自立為帝,并且廢止漢朝的銅錢,自鑄鐵錢。由于鐵錢不被民眾所信任,民間一時間難以流通。怨聲載道的百姓,私下里以民謠表達不滿:王莽稱黃,而公孫述想要模仿王莽,所以稱之為白;而五銖就是漢朝的貨幣。民謠隱含了百姓希望恢復銅錢的愿望,另外也暗指公孫述的政權不得民心,離倒臺已經不遠了。果然沒過多久,公孫述就被東漢所滅。
東漢第九位皇帝漢質帝死時只有九歲,沒有后嗣,太尉李固想要立清河王劉蒜為帝,而手中掌握實權的外戚大梁冀卻擁護蠡吾侯劉志,最終劉志上臺,為漢桓帝。漢桓帝即位不久,李固就被人陷害,死于獄中,且被暴尸于路旁,而擁立漢桓帝有功的太尉胡廣封安樂鄉侯,司徒趙戒封廚亭侯,司空袁湯封安國亭侯。事情傳開后,京都民眾唱道:“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表達了對外戚專權的憤慨,以及對于朝政頹敗的悲哀。
漢桓帝元嘉年
漢桓帝元嘉年間,西北的幾個游牧民族聯手侵犯中原,漢室派兵拒敵,卻屢戰屢敗,于是朝廷只得四處征兵戍邊,造成了許多田畝無人耕作,從而被荒蕪廢棄的惡性循環。天下民謠傳唱道:“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深刻地反映出了亂世之下,民生多艱的疾苦。
漢靈帝末
董卓為前,他的野心和兇暴天下皆知,京都流傳有一首民謠《董逃歌》:“承樂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帶金紫,董逃!行謝恩,董逃!整車騎,董逃!垂欲發,董逃!與中辭,董逃!出西門,董逃!瞻宮殿,董逃!望京城,董逃!心摧傷,董逃!”整首歌也就是一個意思:看到董卓來,就趕快跑吧。
果然,在漢靈帝死后,董卓率領大軍進入了京師,誅殺宦官,廢掉漢少帝,立漢獻帝為帝,自封為太師,把握朝政。在聽說了《董逃歌》之后,董卓下令禁止傳唱。后來見無法從根本上禁絕,又把“董逃”改為“董安”,改成了歌頌他的歌謠。可是不久,京城又流傳另一首民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是一首拆字的民謠,“千里草”即為董字,“十日卜”為卓。意在隱諱地詛咒董卓。沒過多久,董卓即為呂布所殺。
看過唱民謠穿什么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