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吶喊》觀后感
電影《吶喊》觀后感篇1
長夜難明國運危,勇士荷戟獨徘徊。蒼生只憐茴香豆,半碗溫酒易沉醉。好藥人血蘸饅頭,總難醫卻癩阿桂。麻木頑疾入膏肓,寂寥光陰都頹廢。剩得閏土有鋼叉,不識月夜刺鬼魅。先生吶喊醒國民,不信夢魘喚不回。
《孤獨者》中的魏連役,反叛了那個社會,接受了新的思想觀念,因而被人們視為異類,一個“吃洋教”的“新黨”。他原先有一個愛他的祖母,雖然他認為自己已“不配活下去”,但為了不讓祖母“痛心”,他只能委曲的活著。祖母的死使他得以從愛與被愛中解脫了出來,對于這最后的訣別,他儀式般的作了最后一次“慘傷里夾著憤怒和悲哀”的狼一般的長嚎之后,他感到了輕松,因為他已經不再需要為這個世界和他自己承諾什么。所以,為了“活幾天”,他變賣了一切可以賣的東西之后,便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為了80元的月薪而做了軍閥師長的顧問。正如他說的:“我已經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他最后是以自己的墮落和良心的背叛為自殺手段,來毀滅這個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黑暗世界的。
方玄綽不敢正視現實,呂緯甫和魏連役夢醒后無路可走,產生出沉落的情緒和精神的變態。他們曾經和黑暗戰斗,而又終于被黑暗吞噬了。對于這一代,魯迅既溶合了自己曾有過的切身體驗去加以表現,又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對他們的倒退進行了批判,暗示他們如果不改弦易轍是沒有出路的。
電影《吶喊》觀后感篇2
魯迅文章被挪出課本這個話題,套用時下的話說已經“out”了。風風火火的討論,也就死撐了幾天,然后,就被互聯網上數以億計的信息淹沒了,連頭都沒有再浮出水面一下,就沉到底了。我為了這條不知道誰發出的新聞,從柜子里重新翻出《吶喊》,就坐在地上,看到天色變暗,雷聲與大雨一起潑下來。
年輕的時候,如果沒有好好讀一讀魯迅,是遺憾的。如果沒有被那種滿含著深情與痛苦的情感感動過,沒有被那種浸滿了憤怒與哀傷的筆觸震驚過,少年的那種.種悲天憫人、那種.種桀驁不馴、那種.種憤世嫉俗又怎么會找到存放的地方,找到深沉卻又凌厲的共鳴?
去年看到《摩托車日記》,看到切格瓦拉迎著太陽與灰塵,在南美洲的大地上奔馳,我想起了一個臺灣作家的話,年輕的時候不相信理想,那就不是真的年輕過。我好后悔,在我還充滿棱角的時候,錯過了切格瓦拉,也就錯過了那個可以變得更好的機會。
重讀魯迅的時候,我又想起了《摩托車日記》,想起了片中的切格瓦拉,因為懷揣著理想與世界,閃閃發光。魯迅不是切格瓦拉,魯迅從來沒有真的“干革命”,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韌性”地在斗爭。好多人拿“韌性”做文章,認為機緣巧合之下,甚至是別有用心之下,魯迅才成為今天的魯迅。那是不公平的,因為說出這些話的人,沒有讀過魯迅,或者說,沒有在年輕時讀過魯迅。他們不懂得千斤巨石之下,默默生長,最終破土而出,擊碎巨石的那粒種子的力量。
在那個時代,魯迅沒有走在時代之前,不像切格瓦拉,超出了那個時代,甚至超出了我們這個時代。他站在時代往前走的瞭望臺上,看到前面的驚濤駭浪,也看到后面的風起云涌,可是他沒有看到,海的另一邊,那個彼岸,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切格瓦拉也說不出來真正的彼岸是什么樣子的,他只知道那里鮮花盛開、陽光溫暖,于是,他按照自己的規劃開始雕琢這個世界,一點也不肯妥協,一次次打碎自己的作品,一次次拋棄自己的作品,只為了那個模糊卻有著致命誘惑的彼岸。魯迅好像安分守己一些,既然不知道,他也沒有用力去想,他把所有的力氣花在了當下,時代是什么樣子的,國民是什么狀態,為什么會造成這個時代,是什么禁錮了國民,他用手術刀割開那個時代,將所有的臟器血淋淋地拿給大家看。
將魯迅的文章放到課本里,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基于魯迅本身,而不是他的文字。在我們這個時代,回過頭去看魯迅,那些要把世界撕碎、要把自己點燃的文字似乎不那么合乎時宜了,血淋淋、赤裸裸,充滿著人性深處最低層的東西。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盡管那個時代急于剔除的東西還遺留在每一個國人的血脈里,恐怕再經過百年仍舊無法擺脫。可是,時代確實過去了,無論怎樣糾纏不清,還是過去了。剩下這些文字,乍一看,突兀得讓人膽戰心驚。
也許,把魯迅挪出課本是好事,至少傳遞出了一個信號,那個齜牙咧嘴、讓人握緊拳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可是,少了課本的強制性閱讀,現在的孩子們又有幾個會去讀魯迅呢?在這個以高考作為學習最大動力的時代,太少人會去細想,從課本中剔除,其實意味著絕大多數孩子將失去好好認識魯迅的機會。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嘗一嘗人性的酸澀與辛辣,摸一摸屬于人性深處的沸騰與冰涼,長大了,面對自己與人生,就會少一點茫然,多一些執著與操守。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看一看那個社會的浮光掠影,聞一聞那個社會的味道,長大后,面對其實沒有太多變化的社會,就會少一點憤怒,多一些從容與冷靜。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分享一點亙古不變的真理與錯誤,跳脫一些時代固有的偏執與激進,長大了,面對這個仍舊喧囂的時代,就會少一點失望,多一些堅持與力量。
如果能借助魯迅看到一點那些終極問題的輪廓,或多或少,哪怕僅僅是驚鴻一瞥,就是最最值得的事情。
電影《吶喊》觀后感篇3
在七月的月底,我讀完了《吶喊》,《吶喊》這部小說集讓我感觸頗深。《吶喊》這部小說集的作者是魯迅,整部小說集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魯迅先生以筆桿子為武器,充分發揮了“炮筒子”的巨大威力。
其中有幾篇小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篇要數《狂人日記》了。《狂人日記》以一個瘋子口吻來批判吃人的社會,揭露了隱藏在封建社會表層下面的“吃人”本質,小說中人人都想吃人,這個瘋子的親戚、大街上的人都想吃他。《狂人日記》寫得讓人讀著就生起對吃人的人的憎恨之心,使人翻身醒悟。
其次就要數《孔乙己》了。在魯鎮,有一個叫孔乙己的封建社會沒落知識分子,好吃懶做,穿著已經破舊得不行了的長衫,以前他有一個習慣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咸亨酒店要一壺酒、一盤小菜。現在他已經破落了,但他還保持著以前的習慣。后來,他的小菜只能是最便宜的茴香豆了。再后來,他連茴香豆都吃不起了,并且只能站在柜臺邊喝酒了。我們不能像孔乙己一樣,好吃懶做。
電影《吶喊》觀后感篇4
當我讀完這本小說集,閉目回想,不論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藥》中的華老栓,《明天》中的單四嫂子,還是《阿Q正傳》中的阿Q,似乎都躍然紙上,在我腦袋中久久不忘,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哀傷和憐惜就這樣深深的觸動著我的心。
《狂人日記》是《吶喊》這本小說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篇。現實的世界里,瘋言瘋語未必可信,“吃人”的說法似乎是無稽之談。但是于魯迅筆下,狂人的眼中,社會的寫照就是如此。仁義道德漫天,但卻是欲蓋彌彰,吃人的本質才是現實,人或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沒有誰是真正干凈的。而我想,魯迅先生的筆下,想表達的更多是對國家衰落,民族萎靡,世人墮落的無奈和憤怒,這正是魯迅先生“怒其不爭”的典型作品。而魯迅先生也正是以筆“吶喊”,試圖喚醒民族振興,民族未來。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哀其不幸”的代表是《阿Q正傳》。啊Q是當時社會中病態之人,他只是舊中國的貧苦農民。但他卻是千千萬萬人的寫照,質樸而又愚蠢,蔑視權勢卻又欺壓弱小,他們身上帶有濃厚的精神勝利法意識,自欺欺人是他們身上最讓人可悲的,明知錯誤卻更加麻木愚昧,一味的沉溺于奴隸般的生活之中,這正是魯迅先生哀其不幸的最好表達。
沒有華麗的語言,結局似乎都是大家不愿看到的悲劇,但無疑《吶喊》一書是吸引人的,在這里,有魯迅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有魯迅如春雷般反對封建制度的呼喊,有魯迅對于中華民族深深的熱愛。因為是大愛,所以動人,因為是民族之愛,所以震撼人心。
電影《吶喊》觀后感篇5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一部小說,也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因為里面描寫的人物形象都是那么的生動,用的語音,詞匯都很形象。同時,我也很敬佩魯迅先生那為國為民的做法,放棄去日本留學的機會,決定回到祖國喚醒中國人那頹廢的靈魂!
《吶喊》里的許多篇文章都很獨特,也很有代表性。里面的“藥”,寫的是一個老翁為了救兒子的命用錢來交換血肉饅頭這份“良藥”。里面的人,個個都是愚昧無知,一心只為自己,自私自利的。血肉饅頭可以治病,這簡直就是胡扯!
還有那可笑的阿Q。阿Q的這一生,我表示同情,也表示無奈。阿Q這個人是個樸實但也是個愚蠢的人。魯迅先生用他當做當時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代表,是很形象的了。他專做短工,窮的只有一條萬不可脫的褲子。他屬于弱者,經常被別人欺負,但是他并沒有反抗的心理,而是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他也很欺軟怕硬,被打之后還去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小D。他參加過革命。總之,他的一生很悲慘!
那令人不能忘懷孔乙己。他滿口的知乎者也,沒錢卻穿著那破舊的長棉衫站在人群里,向別人展示自己文化。還經常賒賬,最后,還是死于他那虛偽的內心下。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八個字概括了當時的中國人民。《吶喊》不僅是在批判和反應當時舊社會的黑暗和腐朽!
電影《吶喊》觀后感篇6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吶喊》。這本小說體現了一個民國時的無情世界。
尤其是《狂人日記》。文中寫的是“人吃人”,其實反映了當時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害死人的“吃人”的人很多,令人感慨。
就像孔乙己,他是個落魄書生,是舊社會的無用知識分子,已是個底層社會的人,他想保持自己的體面卻每況愈下,他去偷書,偷到了有錢人家,被人家打斷了腿。打斷了腿他還堅持認為“偷書”不叫偷。雖然,凡是侵犯到別人利益,沒有經過別人認同就叫偷,但是一個朝不保夕的讀書人,想看幾本書,為什么還會被打斷腿呢?這是個什么社會?
《藥》寫出了當時社會的愚昧、無知,以為“鮮血饅頭”能治病,卻不知道革命者拋頭顱、灑熱血是在干什么,是為什么。
閏土的成長讓人心碎,他再也沒有金項圈和美好童年了,魯迅對此也無奈。
在魯迅先生筆下鮮活起來的人物很多很多,深刻的現實事實也在他們身上一天天地發生著變化。
電影《吶喊》觀后感篇7
魯迅先生所寫的小說,我的感觸最大的是,他就是寫的自己。今天我也寫寫自己。
香灰,就是給菩薩點香燃盡之后的粉狀物。極容易造成肺病。就是這么一種東西,我記得小時候就曾經見過我母親,在生病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就曾經泡水服過。當然后來病是好了。當時,我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香灰真起了什么作用。后來出來讀書之后,有次回家,我母親也有拿出過這么一小包東西,她告訴我這是求菩薩時得的,但是我母親說她稍微喝點,你就不要喝了。我當時跟我母親說不要喝這種東西,但是我母親還是堅持抿了一小口。
前段時間,我母親身體一直不適,她跟我提的第一個事情就是,她已經去醫院掛過水了,可是還是沒有好,還要再掛一段時間的水。后來我帶她去醫院做了個比較全面的身體檢查,她很質疑那個醫院,連藥都不配,身體么又不見好,這些醫生到底會不會看病。
后來我媽的一個小姨,那時候兄弟姊妹多,我叫她外婆的這個小姨不辭辛勞特地從南京打聽,幫忙著介紹了一個蘇州的專家醫生,她家的一個親戚也跟我媽差不多的情況的,身體好多了。而我呢,也為此專門打了這位外婆電話了解了這位醫生,跟我媽檢查出來的癥狀其實是毫無關系的另一病癥的專家。我就一直推著拖著。最終也是不了了之。估計我媽會嘀咕,她不嘀咕,這些親朋好友也不會饒了我。
這期間,偶然有一次,她跟我提了我阿姨給她買了一些營養保健品,說是效果非常好,建議我媽,也就是她姐姐也應該用用。營養的保健品真心貴的啊。
做兒子的實在不想像魯迅先生那樣質押衣服首飾換錢買藥。不曉得如何跟母親大人開口,就如當年不知道該怎樣勸解母親不要喝那香灰泡水一般。我對母親的感受想法,就好像魯迅先生當時暗地里笑話閏土拿了香爐和灶臺一樣。
在了解了母親的比較確切的病況后,我跟我母親說了幾點想法,都59歲了,不要上班了,至少好好休息一段時間;第二呢,多鍛煉鍛煉;最重要呢,從飲食上去改變一下。大半年過去了,上個月我媽打我電話,說想去廠里上班了。我也支持,畢竟一個人呆在家里也會覺著悶。
前兩天,她很開心的說著,她在新廠里面,大家之間都非常談得來。談得來就好。
電影《吶喊》觀后感篇8
在《故鄉》中主要寫了魯迅回老家變賣房屋的事情。此時的魯迅已經二十多年沒回故鄉了,但正如他所說,此時的故鄉毫無生氣,他的心情也不大好。但魯迅就是魯迅,寫這種回憶型文章也植入了批判封建社會的人精神的傷害。《故鄉》中的這種人物就是閏土。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⑤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賊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猥,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我那時并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么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少年閏土和魯迅如親兄弟一般,在一起什么話都講,什么有趣的事都說。但這二十年間,封建禮教對閏土的精神進行了摧殘,讓他的腦子里出現了等級制度,人人不平等,便出現了二十年后的的悲劇。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這是中年閏土的形象,非常窮困,身上只有一件極薄的棉衣。農民的日子越來越難過,社會的壓迫,讓這些本身就窮苦的農民變得更窮苦,日子更難過。20年的勞苦生活讓那原本可愛的、充滿活力的、和魯迅稱兄道弟的閏土消失了。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描寫形成了很大的對比,稱呼從“迅哥兒”變成了“老爺”,更是讓人覺得心酸,并為閏土感到悲哀。從閏土這個活生生的實例來批判封建社會對勞動人民的迫害,榨取勞動人民的血汗,封建禮教對勞動人民精神的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