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來歷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而在這一天吃粽子則是我們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習俗。粽子人們又稱它為“角黍”、“筒粽”,是端午節(jié)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食品,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為紀念屈原而流傳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tǒng)食品。直到現(xiàn)在人們依然沿襲著這一傳統(tǒng)習俗,每到五月初,大街小巷都有賣粽子的。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這種風俗也已經(jīng)漂洋過海,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那么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一習俗究竟由何而來呢?傳說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lián)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采納,反而被罷了官,發(fā)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nóng)歷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屈原投江后,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尸體,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jié)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里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jīng)]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第二年的端午節(jié),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jié)后,屈原又給老人托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shù)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
老人問屈原:“還有什么辦法呢?”
屈原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后,年年端午節(jié)那天,人們劃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jié)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
這一習俗一傳就是千年,一直到今天,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一直盛行不衰。
端午節(jié)粽子故事
吃粽子。這也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活動之一,起源于對屈原的祭奠。吳均《續(xù)齊諧記》記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讓水中
動物吃飽了,就不再傷害詩人的軀體。以后的吃粽子便是從吃竹筒米演化而來的。端午節(jié)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葉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還有小粽聯(lián)束成串,在唐時稱為“百索粽”,宋時稱為“九子粽”。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風俗在魏晉時代已經(jīng)盛行,周處的《風土記》已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的記載。唐宋時代,粽子已成名食,不僅為皇宮所喜愛,而且成為民間市場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唐都長安有專門制作經(jīng)營粽子的店鋪,還“將粽揍(堆)成樓閣、亭子、車兒諸般巧樣”以吸引顧客,“百索粽”還是唐代皇帝賞賜臣下的名食。到宋代,端午粽子種類更多。明清時代,粽餡也豐富起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核)桃等;清代乾隆年間還出現(xiàn)了火腿粽子。今天,粽子已經(jīng)成為超市和民間市場的美味食品,每逢端午節(jié),更是到處“風和角黍香”,傳統(tǒng)文化和諧地保留在現(xiàn)代生活之中。
端午節(jié)是孩子們的節(jié)日,他們大清早起來,就穿上漂亮的新衣,佩戴上婆姨們在節(jié)前為他們制作的黃布虎、猴子、彩粽等吉祥物,和四鄰小孩子在一起交談、攀比,看誰的佩戴多,誰的最好看。端午節(jié)這天,新婚的女兒女婿要“回娘家去戴草帽”,吃端午飯。端午飯的主食是粽子,熱騰騰的箬葉粽香味四溢,饞得人直流口水,席間談天說地,笑語歡聲,粽子拌白糖、蜂蜜,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溫馨。爺爺?shù)呐d致來了,居然和孩子們互猜起謎語來:
珍珠白姑娘,許配筆葉郎,
穿衣去洗澡,脫衣上牙床。
三角四楞長,珍珠肚里藏,
要吃珍珠肉,解帶扒衣裳。謎底就是“粽子”。端午又是“女兒節(jié)”,這一天“飾小女盡態(tài)極妍,已嫁之女亦各歸寧,呼是日為女兒節(jié)。”(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午節(jié)(女兒節(jié))歸寧之俗,含有孝敬父母長輩、回娘家看看之意。女兒回婆家時,娘家要給女兒、女婿贈送雨傘或草帽,以示關(guān)愛;還要帶一些粽子給婆家的人,一則表示親家的友情,二則也是包粽本事的顯示。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寓意是什么
歷史上關(guān)于粽子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
從米,葼聲。
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xiàn)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
《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
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xù)下來。
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xiàn)。
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jié)食品。
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tǒng)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xù)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chuàng)造了粽子這種形色。
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
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端午為什么吃粽子
紀念屈原說。
其一:相傳公元前340,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不忍面臨亡國之痛,在五月五日那天投河自盡,楚國人為了哀悼他,用竹筒裝入大米投入河中借此來祭祀和悼念屈原,而到了唐宋年代,粽子成為節(jié)日和各種市場一種美味的食品,在長安就有專門的店面制作粽子,餡有各種原料,而到了明朝開始有了粽葉包裹的粽子。
其二:屈原投河自盡之后,楚國人民十分哀痛,跑到河邊,開始打撈屈原的身體,深怕被魚蝦什么動物給吃了,開始用竹筒裝米向河里面投,或者雞蛋什么的,好多人看見之后于是紛紛仿效。
相傳又有位老醫(yī)師自己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水蛟龍水獸,要藥可以藥暈它,這樣就可以避免它傷害屈大夫。
而后來人們怕丟入河中的飯團被蛟龍所食,于是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最后成為了粽子。
這個傳說在民間最為流行。
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春秋時期楚國大將伍子胥因自己的父親和兄長均被楚王所殺,于是投奔吳國,助吳伐楚,可謂節(jié)節(jié)勝利,五戰(zhàn)就攻入楚都郢城,建功赫赫。
可是吳王闔廬死后,夫差繼位,大敗越國,越國勾踐請和,夫差然允之。
伍子胥向夫差進言:當斬草除根,夫差不聽。
此時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進讒言以害伍子胥,夫差聽之,賜劍與伍子胥。
忠良子胥在自刎而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到這樣的話非常生氣,于是令人掘取子胥的尸體裹在皮革里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來就相傳為紀念忠良伍子胥之日。
龍之日說。
端午節(jié)的兩個主要活動都與龍有關(guān)。
主要出處來自《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相傳古代吳越地區(qū)以“龍”為圖騰,每到五月初五,都會進行圖騰祭祀。
理由主要有:端午節(jié)由來中粽子投入水中卻被蛟龍所竊,和龍有關(guān);端午節(jié)中競渡比賽用的船是龍舟;吳越地區(qū),百姓有著斷發(fā)以紋“龍”的習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
端午其他習俗介紹
1、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
2、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古時候在長江流域地區(qū)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3、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jié)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jié)最重要的節(jié)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qū)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