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春節的作文800字
終于迎來了大年三十。一大清早,就有人開始放鞭炮,熱熱鬧鬧的。新年的前一夜叫除夕,是個團圓夜,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就是“交”。因為 “合” 與 “交” 都有相聚之意,所以團圓夜要包餃子。除夕那天晚上,我們一家吃完了年夜飯,都圍坐在電視機前,一邊品嘗瓜果,一邊欣賞春節聯歡晚會,盼望著新年的鐘聲快快敲響。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那一刻,我歡呼著,因為我又長大了一歲。這時窗外的鞭炮聲此起彼伏,我和弟弟妹妹趕緊去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嬸嬸拜年,祝他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他們高興地給了我們壓歲錢,祝我們健康成長、學習進步,我們快樂地蹦起來:“終于得到壓歲錢啦!”
耳邊還不時傳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晚會節目很精彩:有優美動聽的歌曲,有幽默風趣的小品,還有滑稽逗人的相聲……節目是豐富多彩,看得我眼花繚亂。快到零點的時候,我和爸爸一口氣沖到了陽臺,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煙花。“當當當……”新年的鐘聲響起了,煙花和爆竹便齊鳴起來。我和爸爸點燃了煙花筒,說時遲,那時快,只聽見“轟”的一聲巨響,一顆煙花彈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間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煙花仿佛是一朵美麗的蓮花在空中展開了花瓣,這時,一顆顆煙花又從煙花筒中噴發,像無數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閃而過……天空中還閃爍著其他的煙火,它們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顆顆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條條瀑布……讓我目不暇接。一聲聲響亮的爆竹聲,一朵朵光芒四射、燦爛無比的煙花,在天空中飛舞、閃耀著。這些煙花,各式各樣,五光十色,把天空點綴成一朵鮮花,夜空頓時變得光彩奪目。此時的常熟,被笑聲、鞭炮聲、喊聲、樂曲聲合成的旋律包圍著,真是熱鬧非凡!
得到壓歲錢以后,我們跑下樓去看大家放鞭炮。
初中生春節的作文800字精選篇2
“盼”字是什么意思?是盼望。我現在最盼望的事就是春節能夠早一點到來。
春節的風俗可多了,比如貼對聯、放鞭炮、吃餃子等等。其中最傳統、也讓我最期待的是放鞭炮了。說起過年放鞭炮,這里還有一個小小的傳說呢!據說在古代,有個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就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年”獸被嚇得大驚失色,倉皇而逃。從此后,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要貼紅對聯,燃放爆竹,一直流傳至今。今年,我一定要多買一些爆竹,和爸爸一起點,把“年”獸嚇跑。既然到春節了嘛,自然是不能虧了我這張小嘴的。到時候,我要痛痛快快地大吃一場,也不枉我“小吃貨”的稱號。
盼春節快點來到,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你能猜得到嗎?對了,在過年的時候,還能收壓歲錢,我想這也是我們小孩子最為開心的事情了。給壓歲錢也算是春節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習俗,晚輩給長輩磕頭,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祝愿孩子快樂成長、學業有成吧!
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還有這么多讓人期待的習俗,難道你不盼著過春節嗎?我期盼著,期盼春節能快些來臨!
初中生春節的作文800字精選篇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千年前,王安石的一首《元日》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新年元日熱鬧歡快、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時光荏苒,一千年后,春節——這個被稱為全球最大盛典的節日則是所有華夏兒女心中最期盼的日子,而回家過年便是春節最溫暖的寫照。
“沒有一種感情比親情更濃烈,沒有一種溫暖比得上過年回家”,當年節的腳步一步步臨近,過年的氣氛一天天濃厚,回家過年成為了在外打拼漂泊的游子最自然也最奢侈的念想,而這個念想也讓中國人衍生出了地球上規模最大的人類遷徙——春運。無論人潮多擁擠、路途多艱辛、旅途多勞累,為了回到溫暖的“家”,路上辛苦點又算得了什么。“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對于異鄉人,不論你是求學、是創業、是打工,不論這一年你是成功還是失落,一年到頭最期盼、最溫暖、最渴求的就是回到家、見到親人、吃到家鄉菜。
小時候還不那么清楚的了解過年到底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期盼著過年,因為過年有好吃的、好玩的,過年有新衣服、新鞋子,甚至連犯錯都不會得到過多苛責。記得那個時候一到過年,爸爸總是背著大包小包,扶著暈車的媽媽,抱著同樣暈暈乎乎的我去爺爺奶奶家。在村門口一下車,遠遠地就能看到攥著一把糖、滿是笑臉的爺爺,還有在100多米外的家門口等著、望著、守著的小小身影的奶奶,每當這個時候,旅途的勞累、身體的不適、行李的沉重仿佛一下子都消散了。慢慢地,我長大了,去了外地求學、結交了新朋友、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下了可愛的寶寶,回老家的次數慢慢變得少了,但是不論我走得多遠,只要過年回去,爺爺依然會攥著一把糖在村口迎接我,奶奶也依然會“傻傻”地在家門口守候,一如小時候一樣,那個時候我真正的體會到了為什么“過年”要“回家”。
“最難是別離,難奈別離多。”中國人對于“家”總是比其他國家有更多的眷戀和感懷,它根植于華夏兒女骨子里的基因,那是宋之問的“近鄉情更怯”,是杜甫的“月是故鄉圓”,是張九齡的“切切故鄉情”,是五千年的文明讓“家”有了特殊歸屬感。而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快速飛馳的交通工具、方便快捷的通訊設施似乎讓家的距離縮短了,但是又好像離得更遠了。想想你有多久沒有吃到媽媽的菜了、有多久沒有陪爸爸下過棋了、有多久沒有見過發小了、有多久沒有和爺爺奶奶嘮嘮嗑了。長大之后,你總說忙,忙工作、忙社交、忙賺錢,忙到最后連過年都不能回家,但是你有發現媽媽的白發好像比之前更多了嗎?你有發現爸爸的后背好像比之前更佝僂了嗎?你有發現爺爺奶奶的飯量比之前更少了嗎?你要知道,生活沒有盡頭,我們忙的速度是永遠趕不上時光的腳步的,忙雖然無可厚非,但是過年回家比忙更重要。
每一次遠行都因想念而啟程,每一張車票都因想念而生成,每一趟列車都因想念而存在,春節將至,讓我們整理行囊、收拾行裝,一起回家,過年!
初中生春節的作文800字精選篇4
“一堆大元寶,并非金銀造。味美稱佳肴,過年家家包。”嘿嘿,相信你已經猜到了吧,沒錯就是餃子。過年吃餃子是漢族特有的傳統民俗,因為餃子和元寶形狀相似,被人們賦予了“招財進寶”這一美好愿望。我家大年三十也不能免俗,自己動手包餃子。
年夜飯以后就開始準備包餃子的材料了。大紅色的蘿卜,白色和青色混搭的大白菜,還有提升美味必備的韭菜,然后就是肉。剁肉是項有技術含量的活,因為開始的肉塊不能直接切末,需要用刀背不停地剁,這樣的肉才會碎而不散,有勁道。肉末弄好,然后和蔬菜丁充分攪拌下,加上適量的鹽,餡就準備好了。包餃子前需要沾點水涂抹在餃子皮的邊緣,這樣餃子才不容易散開,不然下鍋以后就成亂燉了!
雖然現有了可以包餃子的工具,可是哪能比的上手的靈巧。我可以包個元寶的,可以捏個五角星的,再不行也能弄個包子形狀的吧,如此一來,包餃子也變成一種樂趣了呢。就這樣百來個純手工餃子很快就大功告成了。美中不足的是南方人由于沒有配置搟面皮這項高端技能,所以餃子皮只能是買來的。不過和爸媽一起完成這件事彌補了這個小遺憾。餃子真的是格外好吃,雖然買來的餃子味道也不錯,不過比起自己做的還是差了點什么,或許是參與的樂趣,或許是自己動手的滿足,更或許是一家人的溫馨。
接下來我又忍不住炫耀一點小知識了,煮餃子需要放兩次水,而且放餃子之前放點鹽不容易粘鍋。這些小知識都是從生活中最點滴的事情中得到的,如果我不去包餃子,不去自己參與這件事,或許我永遠都不知道。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我覺得身邊的小事是行萬里路的起點,雖然它們微不足道,卻能讓我們知道生活的智慧。
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很多,學不到的東西也很多,所以學習不應該只是學習課本上的,更應該在生活的小細節上去發現,去尋找。
初中生春節的作文800字精選篇5
過年,是指過“年節”,即現在所說的春節。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回顧我從小到大的過年經歷,下面來說說我過年的時候一些記憶猶新的事兒。
除夕:放鞭炮、看煙花、看春晚。小時候,鞭炮對我來說是一個新奇的玩意兒,點上火,就能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而且有各式各樣的鞭炮,聲音不一樣,節奏不一樣,行走路徑不一樣,煙火顏色不一樣,甚是好玩。這個時候,我總是在家人們的幫助下一起點上鞭炮玩。俗話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了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聲爆竹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在除夕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通常看到凌晨12點的時候我們一家就會在陽臺邊看別家的煙花,內心非常開心。而現在,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安全意識的提高,放鞭炮的人越來越少了、煙花也基本上在電視上看到了;隨著我們家的健康養生觀念的提高,一般看到10點左右就開始洗漱睡覺了,然后到春節那一天再看重播。我想:除夕夜我們對于鞭炮、煙花、春晚的變化,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一家子在一起的快快樂樂地過年。
元宵:看奉賢滾燈。奉賢滾燈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120多年的發展歷史,有著國泰民安、團圓吉祥的美好寓意。是一項集舞蹈、雜技、體育為一體的傳統藝術。從2005年起,上海市十大景觀街之一、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的蘇家屯路上總會召開鬧元宵民俗活動,向各地觀眾展示各區的非遺藝術,而奉賢滾燈就是其中的一個項目,它是我們奉賢人的驕傲。我也總會看當天奉賢滾燈的相關新聞,感受奉賢滾燈的獨特魅力。在奉賢博物館、奉賢鼎豐醬園和長三角航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里也有關于奉賢滾燈的相關介紹,相信通過政府的重視、滾燈表演上的創新、網上觀博這類創新的觀展方式,奉賢滾燈,一定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下去。我想:元宵節奉賢滾燈在傳承方式上的變化,變的是內容,不變的,是對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
去年春節期間:全民抗疫。去年春節是最讓中國人難忘的一次春節。無數的醫務工作者逆行支援武漢,社區工作者堅守社區防疫的第一道防線,志愿者們幫助小區居民、醫院等送飯送菜,普通百姓呆在家里不出門悶死病毒。春節本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但是,為了阻斷疫情的傳播,保障全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我們不得不犧牲做出這樣的犧牲。最終,我們戰勝了疫情,盡快復工復產,中國的經濟步入了正常軌道。去年春節期間,一些不能陪在親人身邊的人們,通過視頻、電話、短信等方式與親人們“線上團聚”。我想:去年春節期間人們在過年方式上的變化,變的是空間上的距離,不變的,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
回顧我的過年歷程,不難看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中國人民在過年方式、形式上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不變的,是我們對合家團圓、文化自信、人民之上生命至上的情感的解讀,它們,不斷激發著中國人民為更加美好生活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