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冬至的隨筆作文
我喜歡冬季,喜歡白茫茫的天地間,人們穿著各式鮮艷的冬裝,紅肥、綠瘦,黃靚,把一個銀色的世界點綴的別樣俏麗靈動;
喜歡冬季,喜歡這個孕育的季節,綠葉化成了春泥,種子在泥土里滋養,等待在春天里蘇醒。
快點下雪吧,只有雪花的裝點才是我想要的冬天,才是一個詩意浪漫的意境。
有關冬至的隨筆作文篇2
今天是冬至,我們學校放假一天。
冬至,是我們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聽老人說,這一天北方人吃水餃,南方人吃湯圓過節。冬至這一天,我們全家喜氣洋洋,過節的氣氛非常濃烈。奶奶、媽媽在和湯圓粉,我在一邊幫著剝花生。當奶奶把花生米炒過后,我爭著把它們碾碎。把湯圓粉和成泥后,我們就開始搓湯圓了,奶奶和媽媽的速度很快,談話間就搓出了許多,圓圓的,油光閃亮的,好誘人啊!
不用說,肯定很好吃,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媽媽,我也要搓。”我卷起衣袖,抓過一些湯圓泥,搓了起來,邊搓邊想:這有什么呀,今天我要露一手給你們瞧瞧。但動手后,才發覺不是那么回事,手里的湯圓泥好像是專門跟我作對,一點都不聽話。要嘛碎掉了,要嘛扁扁的、方方的,就是圓不起來。我火了,“啪”地把手中的湯圓摔在盤子里,大喊一聲:“氣死我了,我不玩啦!”
媽媽笑了笑,叫我不要氣餒,并手把手地教我兩手如何用力:“你啊,心不要太急,剛開始時要稍微用點勁,把手里的湯圓泥多搓幾遍,這樣湯圓韌性才夠,不容易破,口感也好。接下來兩手用力要均勻,輕輕地把泥搓成圓。”我聽了試了試,果然效果很好。我越搓越好,越搓越來勁。當廚房里飄來陣陣香氣,我有點迫不及待了。奶奶先盛了一碗給我,邊往湯圓上撒些白糖和花生粉,邊說:“寶貝,慢慢吃,小心燙著。”我頭都沒抬地說:“奶奶,這我早就知道了,心急吃不了熱湯圓,諺語里面有的。”
我美滋滋地吃著,心里高興極了,因為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勞動啊!
有關冬至的隨筆作文篇3
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
古代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中,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征陽氣初生,故稱“冬至一陽生”。
因為冬至是“數九”的開始
從冬至開始,就進入俗話說的“數九”寒天了。也就是說,冬至是“數九”的開始,這個,就是“年”所不具備的了。數九寒天,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即為“出九”,“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因為冬至是元始天尊誕辰
相傳,冬至是元始天尊的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元始天尊是道教中的最高尊神,位列三清,類似于民間傳說的盤古,是傳說中的創世之祖。
冬至一度被定為新年歲首
我國古人還曾把冬至定為一年的開始。我國周代時,冬至被定為新年元旦,是個非常重要和熱鬧的節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冬至已經是年了。
有關冬至的隨筆作文篇4
屋外,明亮的斜陽不倦地營業著,四周的云彩謹慎地斟酌著顏色的濃淡。平靜的天空,呈現出不一樣的安詳。屋內,暖橙色的吊燈散放柔波,青紋白資的碗里盛放著幾顆白胖的湯圓。小勺在碗中攪著紅糖湯的漾漾微波,應合桌邊起伏的歡聲笑語。
冬至是快樂的,湯圓里有我們互動的樂趣。冬至前夜,奶奶便張羅著各種食材,擺滿圓桌的盤盤食品,是對生活的期待與回味。潔白的糯米團很快揉好了,一家老小坐在桌前,掐取一塊,揉圓,包餡,最后搓圓。大大的湯圓里包著的,是童年期最美好的回憶。
那時候,一年冬至里的搓湯圓,是孩子們盼望的時刻。很頑皮的小孩揉著或大或小的糯米團子,和同伴笑著鬧著。奶奶看著我們,總是苦笑不得,她把手放進茶色的竹箶,一遍遍不厭其歡地教我們,怎么揉怎么包。粗糙褶皺的手掌握著細滑白嫩的小手,手起手落,慢慢地揉著、搓著。圓圓的團子不知何時從手掌中溜出來,滾到箶邊,老人、小孩都笑了。搓完湯圓,奶奶晃著大大的竹箶,湯圓參差不齊地在箶里奔跑著。奶奶笑得更燦爛了,她說這是“公孫丸”,有大有小,團圓平安。不一會,奶奶開始煮湯圓了。她戴著老花鏡,瞅起眼睛,捏著小秤外,量測著紅糖與清水的比例。奶奶抄著那把古老的銅勺攪拌著紅糖湯,又放入搓好的湯圓,銅勺攪起的微波,似奶奶臉上不會消逝的笑容。我們總是賴在廚房不走。我們愛聽著湯圓咕嚕咕嚕的歌唱,愛看湯圓在鍋中轉圈舞蹈,愛聞廚房煙霧中濃濃的紅糖香,更愿意等著湯圓完美出浴。
幾年光陰消逝似水,飛速流過。原本茶色的竹箶不知何去何從,取代它的是市面上普遍的塑料紅盤。那把年代甚是久遠的銅勺也消失了,換成了長柄的不銹鋼勺子。市面上各種湯圓層出不窮,花樣甚多。但是,奶奶仍堅持自己做,還是平靜坐在桌前,親手搓著每個湯圓。我們全家也像小時一樣,一家老小圍坐一塊搓湯圓。只是長大懂事了,再也揉不出那參差不齊的“公孫丸”了。湯圓大都挺均勻,也沒辦法可以去搓或大或小的圓子了。
六碗湯圓,裝在清紋白瓷的瓷碗里。奶奶執意要用這種碗裝湯圓。“這樣吃,才有以前的味道。”她溫和地說著。撈起湯圓,放入口中,嚼著軟軟糯糯的外皮,咬開是流心的芝麻餡——最簡單卻是最好吃的餡料。一口一個,每一個口都含著童年,含著那異常香甜的美好。
縱使歲月無情飛逝,縱使傳統習俗逐漸消失,但只要奶奶搓湯圓時的笑容永存,只要童年的冬至記憶永存,那份樂趣便永不會消逝,那份香甜便會留駐舌尖,那份情味也會永遠留存。
有關冬至的隨筆作文篇5
冬至在我們莆田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因為我們一般都會在這天上山掃墓祭祖。
冬至的前一夜,莆仙人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戶戶的廳堂上紅燭通明,在一個大簸箕里擺上桔子,供上筷子一副(十雙)和生姜、板糖各一大塊,桔子上插“三春”,同時點燃一對紅燭。全家人圍在“大簸箕”四周,開始搓湯圓。有的還捏上一些元寶、聚寶盆、小狗等,寓“運氣好,狗仔銜元寶(來)”的吉利之意;有的搓成只有豆粒大小的“(飼)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全家人圍在一起,邊搓“丸仔”邊聊天,其樂融融,臉上充滿喜氣和幸福。
我們家也不例外,你瞧我和弟弟早早地洗好了手,就等奶奶把糯米粉和好。終于,奶奶終于擺好了祭品,開始和糯米了。
奶奶先把糯米粉撒進一個大盆子,再倒上熱熱騰騰的熱水,先用筷子攪拌均勻,等糯米粉不是那么燙了,再用手使勁揉、摁、揉、摁……,這樣才會有韌性,吃起來會QQ的。在奶奶和面的過程中,弟弟“口水流下三千尺”。“可以搓湯圓了嗎?”這句話是他說過最多的一句話。
奶奶把糯米粉和均勻了,我們就開始搓湯圓了!首先要揪下一下塊糯米團,用手把它搓圓,就可以了。可是弟弟卻用手使勁的搓,把湯圓都搓成扁扁的“面餅”了,奶奶看了哭笑不得,說:“寶寶,搓湯圓不能太用力,不然會扁扁的,就不是湯圓了。”可宸寶卻像沒聽到似的,仍然很賣力的搓湯圓,玩的不亦樂乎,這糯米團就像一塊橡皮泥一樣,任由他捏來捏去。
哈!終于把所有糯米團都搓好了,明年的冬至一定會比今天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