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400字觀后感
很早就聽說過了沈浩同志的事跡,所以當我聽說電影《第一書記》上映時,早早地就趕到影院觀后這部觸動每一個心靈的片子。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干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干事創業,勤奮務實,勇于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圣職責,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干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雖然很多人已經看過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跡,但是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墻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所有觀影的人們都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 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與以往的宣傳資料不同的是,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從電影的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干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第一書記400字觀后感篇2
院里組織機關黨員職工觀看電影《第一書記》。沈浩--安徽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我在2010年年初的時候就明白了他的先進事跡,當時全國各大媒體都爭相報道,沈浩的突然離世帶給小崗村、帶給中國共產黨的不僅僅是親人離去的悲哀,更是群眾的一種損失??戳穗娪啊兜谝粫洝芬院笪矣X得導演將沈浩這個人物刻畫的很生動、到位,讓咱們走入了沈浩的真實生活中,沈浩的內心世界中,再一次的被他無私為人民的奉獻精神打動。
沈浩同志的最大特點,是對人民群眾有感情,對小崗村的男女老少有感情。沈浩同志是深入實踐 活動涌現出來的生動典型,他是咱們黨員干部的一面鏡子,咱們所有黨員都就應和他對照,想一想自我就應如何對待群眾?如何對待組織?如何對待人生?我作為一名預備黨員,即將于今年的11月份轉為正式黨員,我要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像他那樣真正地實踐"三個代表",像他那樣對自我的工作一絲不茍,踏實干事,艱苦奮斗,用心向上,發奮完成好自我的工作與擔負好自我的職責。
電影中小崗村發展由緩慢不前到迅速壯大,人民生活從貧窮落后到經濟富裕物質充裕,這變化的道路也是沈浩同志為人民服務的汗水之路。6年來,小崗村家家都住上了新房;6年來,小崗村民人均收入增長了近兩倍;6年來,小崗人的觀念變了,心更齊了,發展思路清晰了,如今的小崗村已經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每年接待游客幾萬人。一切的完美生活剛剛開始,可是沈浩卻累倒了,倒在了他無限鐘愛的那片土地上。影片中最終,沈浩的女兒深情的話代表著沈浩性命的延續,沈浩精神對后代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村官正因沈浩事跡來到小崗村當村官,是沈浩精神的延續;片尾曲更是娓娓道來做人的道理。讓咱們聽著《做人》,在音樂中永遠的悼念一名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沈浩。"紅手印映出一個大寫的人,萬世根本是做人,做大寫的人......"
第一書記400字觀后感篇3
一是真實。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在我們現實中都能夠找到,并且是不用特意去找。例如,沈浩在去小崗村之前,在省財政廳工作時,每年的考核都是基本稱職,和全國大多數公職人員沒有區別,影片沒有把他塑造成多么與眾不一樣的人物。當沈浩為給小崗村修通鄉親們期盼30多年的公路,要在繁忙的京滬鐵路線上架橋,必須到北京鐵道部找人特批時,照樣拿著大包小包禮品,貼合現實中的人之常情。
二是感人。沈浩用實干感動了同學、用真誠感動了小崗村村民、用業績贏得領導的贊譽,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書記光輝形象。如果說掛職三年有"鍍金"嫌疑的話,那么掛職六年還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辛勤工作,"鍍金"就轉變為"真金"。
三是讓人信服。眾多影視明星在影片中再現了沈浩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帶領大家建設小崗村的生活片段,使觀眾信服并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萬世根本是做人。
7月21日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境觀看了影片《第一書記》,片中講述了安徽省財政廳干部沈浩被選派到鳳陽縣小崗村任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在任職期間,他工作出色、群眾信服,小崗村群眾兩度在他三年任期屆滿時團體摁手印將他留任的感人事跡。
可能由于我自幼生長在農村,當影片片頭音樂響起時,一張張純真質樸的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一群群牛羊、一片片油菜花映入我的眼簾,這種感覺早已不是看電影,而是身臨其境,與沈浩一齊進入了小崗村。
有一幕讓我很感動,沈浩剛到小崗村時就能清楚地了解村民的情景,說出他們的名字和家庭情景,可見這是一個多么仔細認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又有多少。之后沈浩開始挨家挨戶走訪,摸清各家的具體困難以及村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他經過收回村里團體財產、幫忙貧困戶、為小崗村修路、修大包干紀念館、為招商引資動員村民遷墳等一系列事跡贏得村民的信任、支持和愛戴。
第一書記400字觀后感篇4
學校組織觀看電影《第一書記》,我拿到票時以為是說教式的宣傳片,但當電影拉開序幕,一張張純樸的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一片片油菜花映入我的眼簾,感覺不是看電影,而是身臨其境,與沈浩同志一齊走進小崗村,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
故事的原型是安徽省財政廳干部,被選派到鳳陽縣小崗村任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的沈浩。他工作出色、群眾信服,小崗村群眾兩度在他三年任期屆滿時團體摁手印將他留任。2009年積勞成疾突發心臟病不幸猝逝在工作崗位上,年僅45歲。
影片真實、客觀地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近6年的工作和生活經歷,故事本身并沒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在平淡中給人一種震撼。片中沈浩的訪貧問苦、招商引資、建大包干紀念館、修自來水、新村規劃、經濟種植、土地流轉、遷墳建廠等事跡讓人無不為之動容。異常是這三個情節:第一個是沈浩被打,恰好被一大早趕來看望他的妻子和女兒看見傷痕,猛一看很好笑,仔細品味起來很是心酸、艱難。第二個是鄉親們留下他吃過年飯,鄉親們越聚越多,最終全村的人都搬上桌椅一溜排開,一齊向沈浩敬酒,那場面真是干群魚水情深。第三個是沈浩去世以后,他的女兒在鋼琴考級時對爸爸的回憶,那恬淡寧靜的琴聲深深地打動了我。這是故事的高潮,讓人唏噓不已。
落幕的《做人》歌曲緩緩響起,我走出影院想著:人是要有追求的,需要做點事情。很多人在追求名利這也無可厚非,畢竟生活是需要經濟基礎。可是反過來,如果你認真地做了點事,也許名利自然會隨之而來。
第一書記400字觀后感篇5
懷著對沈浩同志深深的敬意,我走進了順義影劇院,觀看了這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平凡而又偉大的《第一書記》。
沈浩是由安徽省財政廳選派到鳳陽縣小崗村任職的干部。幾年來,他為小崗村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在小崗村的歷史上,一共有過四次紅手印的光榮記載,除了第一次分田到戶,十八
位帶頭人按下紅手印,立下軍令狀外,其余的三次全部是為了他們心中的好書記—沈浩。個紅手印是第一次挽留他再干一屆,個紅手印是第二次挽留他繼任書記,多個紅手印第三次挽留他永遠留在小崗……
500多個紅手印里,蘊含著小崗人民對沈浩書記的濃情厚誼,折射出一個共產黨員為了踐行入黨誓言,為了人生理想,為了人民大眾,甘愿奉獻,勇擔責任的高尚精神,而我們從沈浩同志身上學習的也正是這種精神。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每個人都經歷了黨旗下宣誓這一神圣莊嚴的時刻?!拔抑驹讣尤胫袊伯a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短短80字,對一名黨員提出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高尚的要求。一名黨員,在工作和生活中時時刻刻掛念著誓詞,以此作為人生的奮斗綱領,那無論有無輝煌的成績,他都是一個合格的黨員,一個優秀的黨員。
黨員必須要講奉獻。這是由黨員的性質決定的。因為共產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每個黨員在申請入黨之前,都有學習黨的基本知識,都要明確入黨的動機。復雜的社會現實讓動機不再那么純正,但是作為一名黨多年考察的優秀分子,我們必須意識到,為黨工作就是在為自己工作,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一個不講奉獻講索取,不講集體講個人的黨員絕對不是一名真正的黨員,而是混入黨員隊伍的敗類罷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抹煞黨在中國歷史上發揮的重大作用。偶爾聽有的黨員說“用共產黨的牧場,放養自己的駱駝”,便覺得悲哀,不知道出現這樣的黨員是黨組織的悲哀,還是他個人的悲哀??傊粋€黨員在喪失了奉獻精神之后,他的黨員之名就僅僅是一件外套,只在他需要時穿上罷了。
黨員必須要講奉獻。在我國這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各項社會制度還需要完善的今天,黨員的奉獻精神尤其重要。抗擊非典,汶川救災,冰雪侵襲、洪澇災害,哪里有急難,哪里就有鮮艷的黨旗在飄揚,哪里就有共產黨員堅毅執著,勇往直前的身影。祖國的需要,人民的呼喚,就是共產黨員的神圣使命,因為作為一名黨員,就要“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第一書記400字觀后感篇6
《第一書記》講的是共產黨員沈浩同志放棄省廳機關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豐厚的物質待遇,主動要求掛職基層帶領群眾發展創業的故事,作為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同志克服現實中的艱辛困難和少數群眾的思想行為抵觸,不畏艱險,勇于開拓創新,大膽改革發展,最終帶領小崗村走上了一條精神、物質齊飛躍的蓬勃發展之路,而沈浩同志也因為長期工作勞累,倒在了自我的崗位上,真正踐行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生諾言。
感動于《第一書記》,是因為這部電影立意深遠但又樸實真切,貼近生活,不是一味的拔高和無度的宣揚,而是經過細膩的手筆展示出一名普通共產黨員有血有肉的真實一面。正如電影描述的一樣,沈浩同志最初愿意下派基層,并不是因為什么“崇高的共產主義夢想信念”,而僅僅是因為不愿意在機關一潭死水的環境中荒度年華,期望給自我一片天地施展拳腳。正是基于這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理由,沈浩同志義無反顧的投入了農村,并且一干就是六年。
感動于影片中的一個個畫面,于熱火朝天中反映出創業改革的活力,于豐盛熱列中激蕩著共產黨員與人民群眾血濃于水的依依親情,于寂寂無聲中渲染出人之真情。一是沈浩書記為了給小崗村修通公路,敢想敢干,冒著“大不韙”的風險,反復進京協調溝通,甚至以“村支書”的身份敢于直面鐵道部部長直抒胸臆、呈明道理,直到成功獲取京廣線鐵路暫停四十五分鐘的批文,以便于在京廣線上架設橋梁修通公路。當電話打到小崗村施工現場時,在一片歡騰中迎來了熱火朝天的筑橋修路場面。我常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沈浩在還未獲取批復的情景下就讓工程上馬,甚至有點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味道,我想,應當是沈浩身上的正氣和為老百姓辦實事,為農村發展創業拼盡全力的精神在支撐著他采取了看來如此冒險的行為,因為,他一心為公,是為了發展和改革,所以他無所顧忌,敢想敢干,勇于成為那個吃螃蟹的人,這是一種共產黨人激流勇進,開拓進取,為民服務的精神;二是沈浩書記在大年三十忙完一天的工作,準備回家與親人共度除夕時,由于村里五保戶老奶奶的挽留,在老奶奶家吃年夜飯,但讓人驚詫的是,隨著沈浩書記留在村里吃年夜犯的消息不脛而走,所有的村民自發的帶著自家的菜,扛著自家的桌子,絡繹不絕的聚集到老奶奶家陪沈
浩同志過年,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房間里、院落里、馬路上乃至房頂上都是興高采烈、推杯換盞的村民,只是為著陪一個人過年,沈浩書記的手機在村民手中不停地傳來傳去,只是為了向沈浩書記的家人問好、致謝,這是何其感人的場面呀,這是共產黨員與人民群眾血濃于水、唇齒相依的最真實體現,這一刻,我感覺似乎回到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那么的情感濃郁,那么的真摯樸實,那么的感人至深。因為你熱愛人民,所以人民愛你,因為你為人民服務,所以人民才會那么的尊重和愛戴你。這是給每一個共產黨員的啟示;三是沈浩書記不幸逝世后,留下了二十六本工作日記,記錄了他在小崗村每一天工作的點點滴滴,字里行間流露出他對人民的關愛、對事業的職責和對未來的完美憧憬。這是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用生命寫下的誓言,是他立足崗位,腳踏實地,改革奮進的真實寫照。
沈浩書記是所有共產黨員學習的楷模和標桿,讓我們向他致敬。
第一書記400字觀后感篇7
單位組織觀看電影《第一書記》,觀看前從同事那里得知影片挺感人,看的過程我也一向在流淚。我不想談影片反映出的沈浩同志作為第一書記的感人之處,也不談電影成功之處。我想談談電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的一些問題。
首先,作為一個有夢想有抱負的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的考核年年基本稱職,這反映出單位的考核制度流于形式,選拔干部存在必須問題,起不到激勵人才、發現人才的作用。我們就應透過這些現象好好反思一下,怎樣創新我們的選人、用人制度,給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一個舞臺,給一心為黨的同志一個肯定,才能激發出干事業的熱情和動力。
其次,一句村官的流行話語"不干,不好意思;干一點,意思意思;干好了,啥意思",反映了一些掛職鍛煉的干部的混日子的普遍心態,也反映出這一制度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既然組織上安排,選拔下去掛職鍛煉,應當說是要選拔有潛力、有培養前途的干部,也期望透過這樣的交流,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至少是為新農村建設帶去新的理念。那么他們不管潛力大小,首先就應是實心實意為老百姓辦事的人,這樣的人也才能一心一意為單位辦事。
只想個人升遷的人,是不會把單位的事當成事業來做的,這樣的干部真能擔當重任嗎而我們選人用人的原則也就存在必須的問題,往往用人唯親,只看表面,不看內里。有的甚至帶病提拔,這就更是有問題了。單位內部監督不利,有的人侵吞國有資產、___,有的人不敢同丑惡現象作斗爭。小崗村存在那么多年的少數人霸占群眾財產,幾屆村支書無法解決就是一個證明。所以我覺得選人用人不僅僅要看工作表現和工作潛力還要看一個人的品德和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