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簡短
寫觀后感是一個非常有益的練習,可以讓觀眾不斷地提高自己,促進自己的個人成長和發展。寫好《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簡短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簡短,方便大家學習。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簡短篇1
本周五,學校組織全校同學觀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一位叫馬修的帶課老師,來到一所特殊的學校。
這所學校的校長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他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非常粗暴,孩子們也自暴自棄,成為調皮搗蛋,愛惡作劇的學生。他們盡管有很多理想,但得不到重視,自己也不愿努力。可是馬修老師沒有對這些孩子失去信心,給予孩子們尊重。
馬修老師組織了一個音樂團,孩子們在音樂團找到了樂趣,喜歡上了音樂,重新激發他們的理想。馬修老師用愛心和耐心讓這些孩子改掉了壞習慣,但是校長不滿馬修老師的教學方法,將他趕出了學校,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跟他們喜歡的老師道別。
我認為馬修老師是一個很愿意走進孩子們內心世界的老師,他能夠包容孩子們的錯誤。并且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法進行教育,是一個難得的好老師,春天就是孩子們美好的理想。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簡短篇2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激學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終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采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之后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伙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佩爾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周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期望父親會來接他。
之后馬修被學校解雇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佩爾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之后又不忍心,回來把佩爾諾帶走了。佩爾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以往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以往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舍,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簡短篇3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后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采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后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伙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佩爾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周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后來馬修被學校解雇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佩爾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后來又不忍心,回來把佩爾諾帶走了。佩爾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莫杭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舍,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為,莫杭治的成材,佩爾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味。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簡短篇4
“放牛班的春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代課教師馬修。這部影片講的是一群被人們認定為“無藥可救”的孩子在代課教師馬修的教導下,學會了互相幫忙,尊重師長并組建了合唱隊的故事。
馬修教師與其它教師和院長不一樣。他不會對學生失去信心,他在學生犯錯時,不會去體罰他們,他會靜下心來告訴他們什么是對的。
對于這些學生來說,他們既是可憐的。因為沒有什么人愛他們,他們還這么小,就被許多教師放棄了培養;可是他們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遇到了以為好教師——馬修教師。馬修沒有放棄他們,他永遠對他們抱有信心和耐心,馬修教師發掘了孩子們歌唱的潛力,還組建了歌唱隊,雖然有重重的困難,可是馬修教師從沒想過放棄,也正是這份執著,才會成就皮矣爾。
馬修教師對孩子們充滿了期望,這份期望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明燈,讓他們對自我有信心,讓他們感到了生命的意義。
我想未來當那些孩子們長大以后,他們必須會十分感激馬修教師,是馬修教師幫忙他們成就了他們的明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簡短篇5
昨天偶然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一本《愛的教育》,讓我感觸頗深。與《放牛班的春天》幾近,都講述的是有關學校教育的一些小故事,平淡中不乏深刻,瑣碎中飽含著偉大。
作為教師首先要懂得愛,要愛自己的事業,更要愛自己的學生,每一個學生。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因材施教,努力啟發學生善良積極上進的`本性。馬修老師不希望,甚至可以說是不舍得自己的任何一個學生受到懲罰,因為他懂得懲罰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教師還要具備很強的責任感,每個孩子都需要被關注,被信賴,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就不能放棄自己的每一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被丟棄。不能像校長一樣以犧牲任何一個學生的前途為代價來達到自己物質生活的提高,學生不是奴隸,更不是賺錢工具。一個教師教會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做人的道理。教師從事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人格塑造的藝術。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簡短篇6
“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馬修老師離開的時候,同學們被院長關了起來,同學們把紙飛機上寫下對馬修老師的感謝。就再那一刻我感到,馬修老師剛來的時候學校里亂哄哄的。但從馬修老師來了之后同學們像變了個人似的。這就證明馬修老師的音樂教育方法是對的。不想院長一樣,犯了錯誤就關進“禁閉室”里。院長的這種教育方式是教不出好學生的。
我喜歡“放牛班的春天”因為它給了我們最好的教育方式!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馬修老師來到了一個放牛班,這個放牛班很調皮,剛來到就有一個學生犯錯。這個學校很嚴格,動不動就關禁閉。后來,馬修老師組成了一支合唱團,他還發現了有音樂天賦的皮埃爾,讓他做主唱。漸漸地,院長有一些變化,比如說:他折紙飛機,玩球等。但好景不長,馬修老師離開了校園,院長也離開了。
這部電影很好看,我還想看。今天,我們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叫馬修的失業音樂教師在一所管教不良兒童的寄宿學校找到了一份的工作。他把一群反叛的寄宿學校的孩子們被召集在一個合唱團里,譜寫出他們動人的樂章。他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解脫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撫平了他們易受傷的心靈。結果他讓那些孩子脫離苦海了。
這部電影沒有男孩喜歡的刺激,也沒有女孩喜歡的浪漫。但他卻用音樂啟發了一群孩子們!就算全世界都放棄了你,就算沒有人看好你的未來。
只要你的心還在跳動,只要你的血還在流動。
就請為自己造一個夢,執著的活下去吧。
青春里無論荒唐,時光里無畏選擇;
每一個夢都會有一片天堂;
每一個孩子都會是一個天使;
你的起點或是云層之巔,或是池塘之底;
總會有一個人給你前進的動力;
總會有一個夢在歲月盡頭等你;
上帝不會讓一個有夢的人一輩子活在地獄里的。《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是講一位叫馬修的老師,來到了一間小學,他把那間小學學習部好的學生通過用音樂來陶冶他們的情操,最后把學生教好了。其他老師也很佩服馬修老師能把這個放牛班的孩子教好。
那群孩子很喜歡馬修老師。他們知道馬修老師對他們很好,什么事情都能幫他們解決。我喜歡馬修老師,更喜歡我的老師,因為他們也和馬修老師一樣和學生做朋友的。
看了這部電影之后,我明白了,我們從小就要認真學習,長大以后才能做一個有用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簡短篇7
在十一小長假里,我又把《放牛班的春天》看了一遍。
這部片子主要講了學監馬修在來到“池塘之地”之后和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們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從這部電影中我可以深刻的感覺到馬修在來到“池塘之底”之后的那份艱辛和時時刻刻的忐忑不安。他在學校里組織了一個合唱團,讓與眾不同的孩子們發現了自己獨有的嗓音,并從中獲得興趣。之后他們又遇到了種種困難,但在學監馬修的帶領下,他們突破險阻,繼續為音樂奮斗著。最后,他們獲得了成功。
從這個故事中我可以感受到生活原來就是這樣:哪怕你處在一個不美好、不和諧的地方,但是只要你對身邊的一切充滿希望,并去努力改變他們,相信在不久后,你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會被你所感染,從而改變。就像馬修,他在“池塘之底”工作,就是為了改變那群可愛的孩子們,讓他們感受到音樂的樂趣,從而從中受益。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簡短篇8
教師是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教育不分國界,不分語言,不分種族,不分膚色。教育給我們帶來的溫暖,無處不在。
在法國的一個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一個失意的音樂創作家,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馬修,給學生帶來了期望的春天。那是一群問題少年,一群失去家庭溫暖、同時又在校長的嚴格管制甚至虐待下畸構成長的孩子。應對這樣的教學對象,這位失意的音樂家,用自我的最真誠的心,給我們譜寫了一曲偉大動人的教師禮贊。
愛心
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群體,更是播撒陽光的使者。熱愛學生,也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集中體現。“池塘之底”的孩子都是可憐的。他們有的是孤兒,像佩皮諾,失去了父母,然而每周六都還在盼望著爸爸能來接他。他年紀小,孤苦無依,還要受像蒙丹那樣的大孩子的欺負。還有的是單親家庭,像莫杭治,單親生活讓他養成了孤僻的性格。
他們都是些問題學生,而他們這些問題卻又都是社會,家庭給他們造成的。他們被送到這樣一個叫“池塘之底”的學校,他們受到嚴格的管理以及校長的虐待和處罰。他們的不幸遭遇造成了他們孤僻的性格,他們受的不公平待遇讓他們去設計傷害別人。應對這樣的學生,學監馬修,用他對生活的熱情,溫暖了每一顆孩子的心。
耐心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只是不一樣的孩子,在不一樣的成長階段,都會有各自的發展特點。而科學的教育,必須要做到“在成熟的基礎上促進個性發展”,即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的發展。而這時,不僅僅要求教師具有較高水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更要求教師應對參差不齊的學生個體,絕不能缺乏“耐心”。電影中,在孩子們編歌詞取笑馬修時,他沒有懲罰學生,而是糾正孩子的音準;在孩子們隨意拋馬修的皮包而被校長發現是馬修用善意的謊言讓孩子們免受懲罰;在莫杭治在黑板上畫馬修的肖像愚弄他時,馬修沒有用“行動——反應”原則懲罰他,而是用漫畫式的手法畫了莫杭治的肖像,一笑了之。我們在感嘆馬修的強力忍耐力的同時,也不禁向他投向了敬意!教師也是一個普通的人,普通的個體,當然也有自我的喜怒哀樂。當應對這樣的問題少年,馬修不僅僅瞬間將本應有的憤怒化成了微笑,更是耐心地教育孩子。雖然同是問題少年,可是他們卻有各自的問題與特點。馬修沒有“一視同仁”,而是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他成立了合唱團,并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孩子們找到最適合的位置:低音,中音,高音,獨唱,副指揮。每一個人都找到了自我在合唱團的位置,他們的聲音也融為一體。馬修用音樂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他用音樂開啟
了孩子們的心靈之門。他發現了音樂奇才莫杭治,他盡自我的力量去培養,發掘莫杭治的才能,他給他開小灶,他讓他唱獨唱,他給他創造去音樂學校的機會,他的音樂改變了他的一生……
職責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除了應具備文化素養與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與技能之外,還應當具備職業道德素養。教師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甘于在教師崗位上無私奉獻”,而這個也體現了教師應具備的“職責心”。馬修在“池塘之底”的教學過程中,他不僅僅是在教育孩子如何唱好歌曲,更是在拯救孩子。他不是在實施教學,而更像是在挽救每一個幾乎失去自我的幼小靈魂。結果,他成功了。
合唱團成功了,他的拯救事業也成功了。他給“池塘之底”的孩子帶來了人生的期望。記得影片最終,當馬修不得不離開學校的時候,那群原本就天真善良的孩子,以一張張紙飛機,向他們的教師,致以了最真摯的敬意和留戀。而這也不僅僅意味著他們對馬修的不舍,更是他們追求自由、憧憬生活的完美愿望。馬修離開以后,繼續給別人上音樂課,直到去世……教育是不分國界,不分地域的。馬修將他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
愛心、耐心、職責心,是每一位辛勤的園丁所不可缺少的“心眼兒”。馬修教師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他獨特的教育理念,偉大的奉獻精神,鼓舞了我們站在教育前線的教育者們。而現實生活中,隨著教師負面新聞甚至丑聞不斷充斥網絡,教師隊伍的建設也日漸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話題。負面新聞所暴露出來的是目前教師隊伍整體“政治思想素質,師德水平不夠高”。
隨著時代的發展,部份教師的思想觀念和政治思想素質不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要求,甚至有些教師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非但不能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更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應對這樣不堪的現實,整治教師隊伍刻不容緩!這就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學生、教師自身多方面的積極配合。僅有這樣,教師這個職業,才真正稱得上是“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