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節的優美散文作文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于戰國時期。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關于端午節的優美散文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關于端午節的優美散文作文(精選篇1)
千百年了,這江水依舊如此,如此咆哮而過,如此自由不羈,它對世間的煩惱絲、庸俗功不屑一顧,它對凡塵的假正義、持清高冷眼相對。
我們都記得,這是他的性格,這是他一生的榮耀。又到一年端午時,滿腔壯志凌云的英雄還好嗎?心中那團燃燒著的熱烈火焰仍未熄滅的將士還好嗎?揮毫潑墨便能出口成章的詩人還好嗎?
我在感嘆,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征程中,便是有了他們寧死不屈的高尚情操才如此絢爛,便是有了他們不慕名利的堅貞烈杰才如此恢弘。我知道你一定記得,這是中華五千年有關于國家的節日,這是中華五千年有關于氣節的紀念。
把時光推回到那一年的江畔前,我遠遠望見了那挺直的背影,他在與漁夫談論。他拒絕庸俗,拒絕賄賂,拒絕高官,他說他有無限憧憬的政治抱負,只可惜無人問津。漁夫笑說,何必讓自己這般疲憊,倒不如隨了這江水,一傾而下,無所顧忌。他怒發沖冠,他再度失控,他對著江水吶喊,他不怕辛苦、不怕旁人的譏諷,他卻無奈讒言進諫,更無力抵抗扭曲的歪理。
“這江水盡管一傾而下,卻不是您所想的那般,萬物都可包容。今天我將我的情懷賦予于它,愿后人得以啟示,愿理想不死不滅。”
——說罷,縱入江中,義無反顧。
豪情,壯志,一腔熱血。他身上所呈現的品格,世人你看到了嗎;風聲,雨聲,石破天驚,他骨子里爆發的聲浪,世人你聽到了嗎;烏云,征程,拼搏,吶喊。他心中所承載的能量,世人你感受到了嗎?
如果這便是一個國家的向心力,如果這便是泱泱中華的凝聚力,那么期待吧,他的夢想由我們接力,他的能量由我們延續,他的詩篇由我們傳誦,他的歷史由我們改寫。
今天的一江水上是競渡的龍舟,今天的家家戶戶前是艾草的沁人,今天的清晨空氣中彌漫著粽子的香味,靈魂啊,你可否回家;壯士啊,千年不離。一種信仰支撐一個民族,一份能量點燃一束火花,一只雄鷹沸騰整片草原,一江春水奔騰中華傳奇。
時常翻翻回憶,時常銘記。
或許老一輩會比我們對這節日的理解更深,因為閱歷、因為年歲;或許我們比后繼的孩子們更勇于鉆研它的內涵,因為感動,因為愛國。一年正逢一端午,一季只有一花開,多年之后的時間軸再次與此刻重逢時,我想我會淚流滿面。
傳承吧,不僅僅是粽香;傳誦吧,不僅僅是江水。
關于端午節的優美散文作文(精選篇2)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夜夜的蟲鳴喚來了又一年的端午。時光荏苒,輕輕漫過指尖。繁花褪去顏色,在田間,在山坡,綠由淡變濃,到處彌漫著生命的律動。端午,不屬于某一個節氣,卻有著自己濃重而華麗的色彩。
說起端午,便不得不說一說粽子了。箬葉最好是剛摘的、碧綠的,還帶著植物的清香。糯米洗凈,用菜油、醬油和鹽拌過,一顆顆被上了色,好像碎玉一般。一兩片箬葉、一把糯米,再往里邊放上少許酸菜,酸菜須得用碎辣椒干炒過才夠有味道。酸菜上面再躺上一條腌好的肉。光看這材料,就足夠誘人的了。
我家包粽子并不容易。父親牙不好,粽里的肉需得是全肥的,煮熟了入口即化才行;哥哥姐姐喜歡五花肉;我卻只吃瘦肉,半點肥的也不要。每年端午,母親包粽子需準備比別家更多的東西,得把不同的肉分開,還得在包好的粽子上做記號。瘦肉的綁上一根剪成段的稻草,五花肉的三個系成一掛,其余的是肥肉粽。從前奶奶還在的時候,還得給奶奶包她喜歡的紅棗粽,準備的東西就更多了。母親自己卻并不挑,哪種粽子包得多了,她便吃哪種。母親沒上過學,卻包得一手好粽子,生活養育了她的智慧和善良。
對于端午最初的記憶,總是那一陣又一陣的粽香。可是,這并不是端午的全部。在我的老家長臺,端午前的那個集日是極熱鬧的。勤勞的人們一大早便起來到野外采摘很多的艾葉和菖蒲,拿到集市上賣。從街頭連到街尾,不說那碧綠的顏色,單是那一股特有的清香,便足以讓人心曠神怡。
母親極少到集市上買艾葉和菖蒲,她總是自己去山上采摘,不必很多,夠用就行。然后把它們固定在大門的兩邊。春聯的紅色尚未褪去,此時倒和艾葉菖蒲的綠相映成趣了。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端午這個節日和屈原有關,我知道端午為什么要包粽子,但卻從未跟母親講過。在母親眼里,任何節日的由來都并不重要,她固執地把每一個節日定義為團圓的日子。當她數著日子開始準備箬葉和糯米的時候,她其實是在進行一種儀式,唯一的目的便是召喚她的兒女回家。對于母親而言,還有什么比這更有意義的呢?
走過深深淺淺的歲月,在無數個平凡的日子中憶起一段粽香,那定是母親的呼喚,從心到心,彌散成這個五月隨手可掬的陽光。
關于端午節的優美散文作文(精選篇3)
夏天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溫暖而清涼。涼亭、水榭皆是民間智慧與文明,嫩剝青菱角,濃煎白茗茶。四月初八佛祖誕生,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表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步步蓮花預示將來出家普渡眾生。尚有天女散花,天使奏樂,九龍吐水為其浴身。詩云“阿彌托佛起何時?經典相傳或存之。”
聞一多先生認為:龍舟競渡應該是史前圖騰社會的遺俗。進而推測“端午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而賽龍舟便是這祭儀中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其“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世人作棕并帶五色絲以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古有飲雄黃酒與用艾水給孩子沐浴之俗。向上向善,日用而不知,乃古文明孔子基因。窮游以治愈,以釋懷,交流所有瑣碎而平庸的人生。某日憑海臨風見一紅衣女子美的驚心動魄,讓人生走出困惑與迷惘,一見傾心。而后擦肩而過,天各一方。
野莧菜,生何少?盡日采來充一飽。城中赤莧美且肥,一錢一串如賤草。“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煮酒無尋處,菖蒲在水中。屈子荷衣而已。其傲世之情,實則表明自己不同俗流,炎伏解渴亦清涼。
天風忽送塔鈴語,喚覺清夢游瀟湘。北方俚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天消暑最佳的水果莫過于西瓜。西瓜原為國產,它味甘汁濃,尚有藥用價值。西瓜汁可治腎炎、急性肝炎、高血壓,亦可止瀉。本土西瓜之鄉這冠乃許營脆皮,可謂名動一方。
明末屈大均說:“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里透香,名荷包飯。”自然浸透荷香,吃起來別有風味。
夏天是洗浴文化繁榮的季節,可游湖西沙灘浴場,遙望東方明珠大劇院。擺下瓜果野品,好酒三杯足矣。微薰而已。熱雨絕意浮名,裸處亂荷之中,雖無利欲燒心,亦覺浮名所累。美景若此,游人絡繹不絕。
陶翁曰“不駛亦不遲,飄飄吹我衣。”李白云“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酒松風。”唐花蕊夫人則賦“獨自憑欄無一事,水風涼處讀文書。”唐陸龜蒙又嘆“不是對君吟復醉,更將何事送年華?”宋邵雍且吟“林下一般閑富貴,何嘗更肯讓公卿!”宋孔平仲尚吟“云氣薄南山,坐合蒼煙隔。”宋鄭剛中亦云“醺然就枕皆佳處,醉夢何妨度曉鐘。”陸放翁卻憾“丹青不可畫,得句一欣然。”朱熹將語“俯仰無所為,聊復得此心。”戴復古意乃“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趙師秀何嘆“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金元好問惋惜“書生如老農,苦樂與之諧。”元趙孟頫亦喈“誰憐萬民食,顆粒非易取。”又云“自古酒家飲,醉倒嫗與翁。”明左國磯尚曰“楚馭辭賦客,歌詠自疏狂。”明顧開雍復吟“銀碗盛來調蜜咽,冰魂凈洗齒牙清。”而周邦彥詞曰“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然陳繼儒云“一陣窗前風雨到,打芭蕉。”復云“燈火紙窗修竹里,讀書聲。”元好問撫掌“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晁公溯最后詩贊“吾心湛然,清若止水。”閑居可“散發披襟——可食牧民的烙酥,甘香非凡。陽光和煦,好風如水,頓覺身閑心靜,諸君可盡享初夏之樂,其樂何及?
行文至此,且以東坡名句作結“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至那復計東西。”尚有屈子敦敦教誨在胸“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嗚呼!
關于端午節的優美散文作文(精選篇4)
農歷五月初五是傳統端午節。現在也很重視過這節,大魚,大肉,香菇,瓜菜,應有盡有;物質生活遠比以前豐富多了,然而,那傳統節日的味兒就是掉價了許多。
穿過時空隧道,我們來到六十年前。五月初四,母親推磨,奶奶坐在一旁下麥子,白白的面粉與麥麩如密集的雨水,隨著磨盤沙沙地灑落在簸箕籃里。上午磨粉,下午做粑。一面墊著洗清的被單的曬籃(曬谷用的)擱置在桌子上,母親和奶奶都是面帶微笑揉捏面粉團粑,捏好一個很認真地擺放在曬籃里,一行行,每只間隔也均勻。差不多有一曬籃粑擺放著,等待著發酵(也叫醒粑)。這天我再怎么調皮搗蛋,大人也是和聲悅色笑呵呵的,決不會大聲訓斥。傍晚開始蒸粑。蒸出來的小麥粑,比現在的饅頭還要松軟香甜。我們都笑呵呵地先嘗為快,晚飯也就免了。至于粽子,可能是這天吃的東西也蠻多,我們很少包粽子。到是現在的端午節,粽子還是重點美食。
初五,天剛蒙蒙亮,父親放小掛鞭炮,開始插掛菖蒲艾。菖蒲有很重的芳香氣味,菖蒲夾著一根艾,所有門框,連豬欄、牛欄、雞舍,掛插對稱的兩根艾,有的像八字,有的像交叉著。掛菖蒲艾據說是防害蟲,那種氣味蛇都怕聞。電影《白蛇傳》里的白娘子修煉了千年,在端午節這天,她都受不了,特別是喝了點雄黃酒,還真現出了原形;那青蛇,修煉了八百年,更是受不了菖蒲艾的氣味,只得躲進深山洞里。這都是神話傳說,但菖蒲艾是有點驅趕蚊蟲的作用吧。
端午節的重點在早餐,也是小孩的最愛——吃咸蛋。那時的雞蛋確實是最好的東西,咸雞蛋就更好吃了。奶奶一早就將許多大蒜頭與雞蛋一起煮,上面還放一塊粑笮熱小麥粑。雞蛋有四十只左右吧(這個印象最深,每年都有那么多),非要打水的柄桶盛。五口之家,互相推讓著吃,自然是我吃得最多,我要吃五六個雞蛋,下午還要吃。那時,每家都有一個鹽水大壇,里面總有幾十只雞蛋浸在鹽水里。農家人人都養大群土雞,差不多每天都有四五只母雞下蛋。老百姓再窮,雞蛋還是有的,雞蛋也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平時,買點糖呀鹽什么的,就是靠雞蛋換錢。五月節,吃雞蛋最補身體,誰家這天能不奢侈一下?我當然是先吃雞蛋后吃粽子,煮熟的大蒜頭,也是要吃的。這是祖宗留下的規矩,說是初夏水汽重,吃大蒜可以預防水濕病,可以殺細菌。這煮熟透了的大蒜,味道也不錯,綿綿的也有股香味,大家都喜歡吃。
看,三五歲的小弟弟小妹妹,脖子上還掛著裝有紅殼鴨蛋的線織網袋子。繡花用的花線編織的,里面裝一個或兩個鴨蛋,莧菜染紅的,好看極了。這天小孩脖子上還要掛香囊,三角形的小香囊,里面的香藥,是在中藥店里買的,說是除濕辟邪,反正好香,小孩都喜歡掛。
中午,小孩統統要洗艾水澡,這個程序差不多所有的大人都很重視。你想呀,大半年的沒洗過澡,小孩身上的污垢差不多有幾毫米厚吧。熱熱的艾水一搓擦,污垢紛紛滾落下來。小孩的皮膚舒展了,病菌也沒了,能不健康?穿上新衣裳,眉心點上雄黃,嗨,可愛的寶貝們,一個個鮮亮如花!全家也更是平添了不少喜慶!中午有些人還保留傳統習俗,喝點雄黃酒,說是喝過雄黃酒能百毒不侵;另外還要在屋內灑點雄黃酒,說是驅趕害蟲,有的人嘴里還念念有詞呢!之后,大人忙著收菖蒲艾,帶上鞭炮,將菖蒲艾拋到村外的池塘里——這叫送瘟神,祈求風調雨順,全家平安。
這天的活動也很多,三里外的徐港碼頭有贛劇看,戲臺下有貨郎擔,有油條攤,有穿著紅紅綠綠花衣裳的漂亮姑娘們;也有看龍舟賽的。野外,到處是綠油油的禾苗,路上,有川流不息的人群。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大人小孩都非常開心。
現在過節,也很重視,好吃的多得去,就是沒了傳統的節日味兒。大人圍坐在桌子旁玩麻將牌,小孩呢?城市的,到游樂園玩;農村的,只有在家看看電視,或到村里的小百貨店,買垃圾食品。有些乏味吧,唉。
關于端午節的優美散文作文(精選篇5)
端午節是一種傳統節日,每年的端午佳節,人們會包粽子,賽龍舟……這是一慣的習俗,殊不知還有另外一種歡渡端午節的方式――那就是我記憶里的端午節。端午節是一朵含苞待放的杜鵑花,里面藏著神奇的夢,這夢便是童年時代過端午節的歡樂場面。它如一縷沁人心脾的花香,縈繞于我的心頭,久久不能逝去;它有紫丁香般的芳香柔嫩,像綢緞般光滑,像白紗般輕盈,輕輕劃過我的記憶之窠,然后,它駐足,穩穩地棲息在了記憶的巢穴里。
每年端午時節,漫山遍野的桃花會盡情綻放,芳香像霧一樣彌漫開來,桃花粉嫩欲滴的花瓣在金色的陽光下閃閃發亮,十分迷人。布谷鳥婉轉動聽的叫聲像鋼琴曲一樣美妙絕倫,在睡夢中,我朦朧的思緒像風箏一樣在空中飄來蕩去,布谷鳥的叫聲仿佛一根無形的引線,牽連著我的思緒,帶我走進了繁花似錦的溫暖國度里。睡意朦朧中,我聞到了一股香噴噴的烤制食物的味道,廚房里傳來一陣鍋碗瓢盆叮當作響的聲音,仿佛演奏著一場交響樂。此刻,我已睡意全無,一骨碌從炕上爬了起來,循聲趕去了廚房里。
我像一只松鼠一樣躡手躡腳地來到廚房門口,伸首好奇地四下環視著廚房。只見廚房里霧氣騰騰,透過熱烘烘的氣靄,我看見案桌上擺著幾碗潔白如玉的涼粉,碧綠的小菜和深紅的醋湯也調制好了。我的奶奶在灶臺前忙碌著,她正在撈面條。金黃色的面條又細又長,十分勻稱,挑在竹筷上,像一道金燦燦的瀑布。我知道她又在做涼粉和涼面了,因為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做涼粉涼面吃。即使十分貧窮的人家也會拿出珍藏的白面,做一頓美味可口的涼粉涼面,這是我們那里的習俗。端午節是因地而異的,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吃粽子、賽龍舟,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習俗。我的故鄉過端午節的方式很迥異。端午節那日,當天還是灰蒙蒙的時候,除了小孩子還沉浸在睡夢中外,大人們會早早地起床準備過端午節。端午節,人們會用面捏出蛤蟆、蝎子、蜈蚣之類的動物,在涂了一層油的熱鍋里烙熟了,用一根細線繩串起來掛在脖子上,象征著驅“五毒”。每當這個時候,孩子們就好像一顆顆在熱乎乎的土地里不安分的潮濕的種子一樣,對一切充滿了神秘的期待感。
端午時節的綁花線,亦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五彩繽紛的花線擰成細繩綁在手腕和腳脖子上,我們便有了安全感。因為作為小孩子的我們,總喜歡三五成群地往河坡等草木茂盛的地方跑,郁郁蔥蔥的草叢中有可能潛伏著兇猛的蛇,一不小心會被咬到。如果綁了花線,蛇看見了,就會灰溜溜地逃走。平時,一走到草木茂盛的地方,我們總會提心吊膽,像老鼠躲避老鼠夾一樣翹首躡足,瞻前顧后;現在,我們可以大步流星地從草堆里走過去了。端午的花線是一直戴在手腕上的。無論是吃飯、洗臉還是睡覺都戴著,以致于花線變得油膩膩的,彩色的顏料染花了手腕。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們等待著大人們綁花線時的心情不亞于拿破侖受冕時的喜悅。
廚房里的蒸汽像水一樣四處流動,我奶奶的身影像滴進水里的糖漿一樣,忽隱忽現。我在空蕩蕩的門框上倚了片刻,便搖搖晃晃地走到案桌前,奶奶頭也沒有回,她正在灶前像一只輕盈的蝴蝶一樣旋來轉去,忙碌著自己的事情。我看見案桌上擺著一盆烙得黃澄澄的蛤蟆、蝎子,它們橫七豎八地躺在盆子里,栩栩如生。我在里面挑挑揀揀,選了一只肥碩的蛤蟆和一只瘦弱的蝎子。我興高采烈地走過去,舉起手中的蛤蟆和蝎子給奶奶看,奶奶的眼珠在眼眶中打著轉兒,仿佛兩顆大理石彈球在艷麗的天鵝絨上滾動似的。她說:“去洗臉吧,一會兒我們要去廟里。”我告訴她我洗過臉了,于是,我便走出了廚房。
我們沿著彎彎曲曲的田間小道一路走著,眼前是幾座小山岡,呈螺殼狀,靜靜地伏在那里。我們停下來稍作休息,奶奶胳膊上挎著竹籃子,籃子里裝著敬神用的獻果。山岡后面是一座巍峨高大的山,山頂上有一座寺院。從遠處望去,山很大,寺院很小,寺院宛若一只伏在巨石上的蝸牛。我側著臉望著身旁的奶奶,她的目光越過田野劃過山岡向遠方延伸出去,她的面容靜若磐石,仿佛在靜聽神的指示。這時,從山頂上傳來幾聲空曠的鐘聲,它像大地的脈搏一樣,緩慢而有力。我們繼續向前走去。到了寺院里,迎接我們的是一位僧人。他面目和善,待人接物都是心平氣和,令我和奶奶佩服不已。我的奶奶是神的信奉者,她每年端午節都要來寺廟上香敬神,我也深受感染。于是,我們和僧人一同來到了正殿,殿堂氣勢宏偉,里面塑了幾尊高大的神像。神像的腳下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擺了一個鐵架子,架子上掛滿了無顏六色的香囊荷包,荷包里裝著香料,使得殿內香氣繚繞。奶奶把事先準備好的荷包小心翼翼地掛在架子上,并虔誠地磕了三個頭,我也跟著磕了三個頭。隨后,我和奶奶又到其他幾個廟里燒了香,敬了神。有了神靈的恩澤,這個端午節過的十分愉快。
在我的記憶中,端午節是神圣而又美好的。它給我的童年增添了無限的樂趣,使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每當想起故鄉的端午節,它的神秘感就像樹膠一樣緩緩流動在我的記憶里,永遠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