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文化傳承的議論文作文
有關文化傳承的議論文作文精選篇1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著實讓過詩詞出了“風頭”,也不可避免地將傳統文化的弘揚問題再次拉回了人們視線的中央。然而,各地各校打著“弘揚傳統文化”旗號的詩詞背誦活動,在我眼中,卻有幾分妄圖“一勞永逸”的意味。
不可否認,詩詞背誦本身,與《中國詩詞大會》的初衷一樣,無可非議。在傳統文化不被重視的今天,這樣的活動或行為,無論是組織有序還是自發自愿,都是一陣強心劑,使日漸“衰弱”的傳統文化重獲人們的歡迎和期待。然而,當大眾開始紛紛效仿,不由分說地將背誦詩詞加入學校必修教程時,這早已無關文化,卻更像一場鬧劇——由一時興起引發的,缺乏長遠規劃的“電光石火”。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弘揚傳統文化本身是個龐大工程——怎樣弘揚、怎樣才算“弘揚”,每個問題都需要人們的深思熟慮,也遠遠不是背詩所能一勞永逸的。換句話說,選擇背古詩詞的方式弘揚文化無可厚非,可怕就在于人們只抓住這一根“稻草”不放,認為這就是有所作為,也統統不管詩歌的擇選、文化的引導或是鑒賞能力的傳授。這樣的做法,不僅不會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起到推進作用,從長遠來看,反而會誤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成為一場“記憶力”的比拼。
弘揚傳統文化,究其根本,恰在于引導人們體味傳統之美,漫步歷史的河灘,尋覓文化的珍寶。借用尼采的話說,參差多態乃美之本源。若僅僅是重復與記憶,那么烙在人們腦海中的只有枯燥不理的詞與句,若沒有必要的引導,那么月只是月而已,它不是張若虛筆下飽含哲思與體悟的當空皓月,也不再是令人動容的千里嬋娟;雨也只是雨而已,它不再承載“鬢已星星”的悲歡離合,亦或是“故人何在,煙水茫茫”的凄然心境。
所以,傳承文化能一勞永逸嗎?答案是否定的。節目的熱播或輿論的焦點只是一時,傳統文化的弘揚卻不能一蹴而就,因背誦詩詞而重新被重視的文化弘揚問題,若只局限于“背詩”本身,那么只能收效甚微,甚至是南轅北轍。因此,傳統文化的弘揚,依舊少不了社會、國家的集體作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有關文化傳承的議論文作文精選篇2
傳承文化經典議論文
魯迅先生居然有文集叫做《風彈琵琶,凋零了半城煙沙》?《此去經年,誰許我一紙繁華》居然是胡適的文集?大師的文學作品名被改的像“言情小說”引發眾人熱議。的確,魯迅先生除了用其犀利的筆鋒和獨到的見解來抨擊社會上的一些荒謬守舊的現象以外,也有“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的`柔情與感慨,但這絕不是無病呻吟的軟弱。現代社會把這樣的標簽強貼到了一代大師的頭上,這樣真的好嗎?
我以為傳承文化經典應該“原汁原味”。文化之所以要傳承是因為它經典,文化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裝載了文學大師的思想結晶以及他們對于時代深刻的理解與感悟。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標題往往都是其精華所在,是作者經過思考才慎重選取的,他們可能還會多次修改。如簡奧斯汀在寫《傲慢與偏見》時開始命名為《最初的印象》,后來才修改,可見標題對于作者來說是有講究的。在我們肆意篡改標題時,我們其實也在不經意中改變了它的文學性以及其經典之處。修改標題在錯誤的引導我們走向傳承不正統的經典的道路。我認為經典的傳承寧少需精,萬不可求多而泛。
與此同時,傳承文化應是出于本愿的一種自主的行為。博爾赫斯曾言:“在人類使用的各種工具中,最令人驚嘆的就是書籍。其他的工具都是人身體的延伸,但書籍是記憶和思想的延伸。”既然書籍是一種“工具”,那么我們使用它的時候只有真正有興趣去深入了解,才能夠使用自如。如果在閱讀書籍時常帶著一種痛苦的心緒,難免會心浮氣躁,無法靜下心來潛心就學。在科技日臻完善的今天,人們很容易被網上的一些花邊新聞和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視劇吸引,在這樣一個大時代背景下,人們如果沒有主動想要去學習的想法,人心浮躁,還想擁有古人的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恐怕是有點困難了。所謂“寧靜而致遠”。如果無法寧靜,還怎么能夠深入研讀,選擇其精華用于自我陶冶,提高品格性情呢?所以我想我們不應該追求汗牛充棟,而應追求韋編三絕,至四更而不倦的精神。
此外,我們還應該避免“假傳承”。有一些人為了在當今社會顯示其文化素養超脫常人往往喜歡捧著書本裝樣子,其實只是泛泛而覽并未汲取到多少精華和養分,這樣是不可取的。既然想要閱讀經典,就應該要傳承大師獨特有力之處,興許其文字笑里藏刀的隱晦,或者其跨時代的文學歷史意義。捧著書而不去閱讀就像一個窮人坐到精美豐盛的一桌食物前連筷子都不屑于動一般。最后窮人只有餓死或者隨意撿拾些殘羹冷炙來勉強充饑。這樣無謂的折磨是毫無意義且不必要的。
馬爾克斯說過:“一旦人們到了只顧自己乘頭等車廂,卻用火車廂裝運書籍的那一天,就是人類的末日。”現代的人們有許多正在一步步將自己推送至深淵而不自知。只有我們拿起知識的武器,傳承祖輩們的思想精髓與文化經典才能夠武裝自己,使自己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仍有一個清靜的小角落沒有人侵入,保持著內心的本真,純潔,使自己更加睿智。
有關文化傳承的議論文作文精選篇3
臘月的日子像長了翅膀,一飛而過。轉眼間已到了除夕夜,我們家貼了對聯,張燈結彩,但我們一家最關心的還是那一年一次的團圓飯。
媽媽在廚房里做起了年夜飯,炒起了美味佳肴。平時從不下廚的爸爸也打起了下手,“這豌豆要洗幾遍,紅蘿卜要削皮嗎?”“洗兩遍,要削皮!”只見媽媽臉上洋溢著甜甜的微笑,而我則在一旁穿梭著,送盤遞碗,我們一家其樂融融。“年夜飯準備好了,放鞭炮了!”只見爸爸手捏一根帶火星的小木棍慢慢走向那已經放置好的花炮爸爸的手像觸電一般縮了回來,向后退了幾步,捂住了我的耳朵,只聽見“啪啪”的幾聲,火紅的亮光直往上竄,霎時間,炮紙如天女散花般落了下來。“開飯了!”在一聲令人振奮的聲音中,我們一家圍上了飯桌,只見爸爸在桌子下點了爐火,我好奇地問爸爸:“天又不那么冷,點爐火呢?”爸爸說:“這叫圍爐,象征著大家團團圓圓,紅紅火火!”正說著,爐里的火苗像頑皮的孩子不停地向上躥,我的內心也跟著火苗歡騰起來。
看著那些年夜飯,真是大飽了眼福,那盤清蒸魚做得色、香、味俱全,鮮嫩多汁的魚肉上面淋上了香味撲鼻的辣椒醬,放上了洋蔥,令人垂涎三尺!綠油油的韭菜象征著長久,香味撲鼻的清蒸魚象征著年年有余,發財發跡的大發糕,多濃的年味啊!
我們一起舉起了酒杯,為幸福而干杯,為夢想而干杯!我祝爸爸媽媽步步高升,萬事如意,大家一起祝我學業有成,考上重點中學!馥郁的氣味中彌散著久違的溫馨,跳躍的空氣里蟄伏著節日的歡愉。夾起一口菜,放進嘴中,我們大飽了口福,霎時間,我覺得一股暖流涌上心頭,內心波瀾萬千。快快樂樂吃團圓飯,團團圓圓歡慶春節,我們演繹著和諧與歡笑,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此時此刻,我多么感恩祖祖輩輩,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這個家,才有了今天的我們!
團圓飯在一聲聲鞭炮聲結束了,但我久久難以忘懷,因為它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靈魂!
有關文化傳承的議論文作文精選篇4
每一次指尖輕觸琴弦的觸動,每一次琴弓擦弦而過的輕顫,都帶動著人的心弦,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優美而凄婉的故事,二胡,中華傳統文化,民族之樂!我與它緊密接觸,用心傳承!
就在我還在牙牙學語時,母親便為我帶來了二胡這位朋友,我便開始練習二胡,可是漸漸它便不再是我的朋友,我開始對它厭惡,避之不及,因為媽媽總催我練習,二胡也沒有好聽的聲音,拉起來手還很疼。
窗外淅淅瀝瀝下著小雨,天陰沉沉的,壓得人仿佛喘不過氣來,我無奈的看了看手中的二胡,嘆了一口氣,心中十分煩躁,心想:什么《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么難拉,煩死了!這時樓下的小伙伴喊我下去玩,可媽媽出門時說不讓我下去,于是我只好作罷,重拾二胡,帶著萬分仇恨,拉了起來,刺耳的聲音,令我更加煩躁。
終于我有些受不了了,拿起手機,想到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部影片,于是便抱著玩樂的心思打開電影,想看看影片中的二胡拉得有多好!一陣飛鳥飛過,綠樹青山,一位佳人出現,是那么的美麗,此時一陣婉轉的二胡聲響起,是那么的柔美輕快,我被帶入到音樂中。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無法喜結良緣時,那凄慘的幽悵的二胡聲,仿佛一下子捏住了我的心臟,讓我難受的說不出話來。在梁山伯化為怨靈哭訴時,黃沙漫天,二胡聲也變得低沉憤怒,仿佛在批判控訴封建不自由婚姻的罪惡。我一口氣看完了整個影片,意猶未盡,時而緩,時而急的二胡聲還在我的耳邊回旋,余音繞梁。我感到這才是真正的二胡,真正的傳統音樂,是在用心演奏,用心在傳承。
我輕輕拿起一旁的二胡,端正心態與身姿,開始拉奏。一邊拉,我一邊回想影片中的一幕幕場景,有歡快輕松,也有沉重憤怒,我仿佛就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我仿佛與曲子融為了一體,二胡的琴弦時而顫動時而平緩,琴弓時而悠長,時而停頓,我拉奏的曲子好像是一個故事,訴說著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也訴說著我自己的心事。我忘我的拉奏著,直到最后一個音符落下時,我好像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我感到了二胡的精髓,中華民族音樂的精髓。我是在用心演繹,用心傳承,即使自己的胳膊再酸,手被劃破,也再也不在意。我與二胡有了親密的接觸!
是啊!“天降大任于斯任也”,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有義務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也不例外,與二胡的一次緊密接觸讓我理解了傳承的真正含義,無論前方的路有多么的艱險,我都會堅持下去,將我們的文化傳承下去!
有關文化傳承的議論文作文精選篇5
教育之道,尤重童蒙。許多人回憶起人生開學的第一堂課,都津津樂道,因為這是跨入知識之門的第一步,是成功的起點,意義重大。荀子在《勸學》中說:“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先知禮,而后聞道,這是古人的教育觀。如今,以一項隆重的儀式來紀念幼學啟蒙,何樂不為?不論這項儀式是沿襲傳統,還是新造之物,它畢竟傳達了一種重教、崇知的積極觀念。
但社會上對“開筆禮”的批評,不在它積極的一面,而在它與傳統的捍格。
穿漢服、點朱砂、寫毛筆字……每一項看似都與傳統有關,但捏在一起,塑成一個“開筆禮”,冠之以“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之名,就有點裝腔作勢、不倫不類。這種打著“傳統”旗號附庸風雅的情形,在當今社會所在多有。一些人宴席上推杯換盞、酒酣耳熱,美其名曰“酒文化”;成書于順治初年的《弟子規》,在文化商人的推波助瀾下,登堂入室,成了與“四書五經”并列的儒學經典……凡此種種似是而非的“偽傳統”大行其道,廣為傳播,對我們傳承文化究竟是福是禍?
作家史鐵生說:“傳統,也許不該把它理解為源,而應該理解為流。”我們的傳統文化像一條大河,流到每個時代,每個時代的人都注入了自己的文化創造,同時也體現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品格。
禮為傳統之形,道為傳統之核。過于重視傳統中形式的、表面的東西,就會流于庸規陋俗,成了裝腔作勢、言過其實、表過其里的“附庸風雅”,是《儒林外史》中杜慎卿所謂的“雅的這樣俗”,是魏禧《與友論文書》中所道的“如市肆之列雜物,非不炫目,正嫌有市井氣耳!”傳統的表現是延續,延續根源是內在的生命力,正因如此,它就不是某種表層的思想外衣,不是想扔就能扔掉、想保存就能保存的身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