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見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著。
陶先生忙問怎么回事。朋友夫人指著一塊被拆的亂七八糟的手表,氣呼呼地說:陶先生,這塊表是才買的,竟被我兒子拆成這樣。您說可氣不可氣?
陶先生聽笑笑,說:壞,恐怕中國的一個愛迪生被你槍斃。
夫人有點愕然,為什么呢?難道這樣做不對嗎?
陶先生搖搖頭,夫人又接著問: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說對這樣的孩子該怎么辦呢?
陶先生把孩子攙起來,摟在懷里,笑嘻嘻地問:你為什么要把媽媽的新表拆壞呢?
孩子怯生生地望媽媽一眼,低聲說:我聽見表有滴答的聲音,想拆開看看是什么在響
陶先生說:你很好奇,這沒有錯,但你要跟大人說一聲,不能自作主張,來,跟我一起到鐘表店去好嗎?
孩子問:去店里干什么?
陶先生說:去看師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去怎么修,怎么裝配,你不喜歡嗎?
孩子高興得跳起來:我去!我去!
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聲招呼,就拿著那只壞表,帶著孩子一起到一家鐘表店。
修表師傅看看壞表,說:要1元6角修理費。陶先生說:價錢依你,但我要帶著孩子看你修,讓他長長見識。師傅同意。
陶先生與孩子站在一旁,滿懷興趣地看師傅修表。看他怎樣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個個零件裝起來。從頭到尾,整整看一個多小時。
全部裝好后,師傅上發(fā)條,表重新發(fā)出清晰的滴嗒聲,孩子高興的歡叫起來:"響,響,表修好!
陶先生臨走又花一元錢買一只舊鐘,送給孩子帶回去拆裝。孩子連聲說:謝謝伯伯,謝謝伯伯,伯伯真好!
陶行知“要金子還是要點金術(shù)
”陶行知對少年兒童求知學習的方法,經(jīng)常有所指點,最為突出的就是"點石成金"的故事,這也可以說是少年兒童求知學習的最首要、最關(guān)鍵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學校的晨會上,陶校長上漢去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lǐng)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眾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著地下一堆石塊,立刻石塊都變成了黃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塊。從徒弟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徒弟說:"每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吃用的吧!"徒弟們都撲到黃金堆里去翻揀,有的要選一塊顏色最黃的,有的要揀一塊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塊最大最大的,大家東翻西找忙個不停。這時卻有一個徒弟,他沒有去拿金塊,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邊,兩只眼睛睜得大大的緊盯著師傅點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為什么不去挑選你最喜愛的一塊金子呢?"這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講到這里,陶校長突然不講了。學生們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結(jié)局,都催促他:"校長,你講下去呀!""快點講下去呀!"
陶校長不再講故事,卻一轉(zhuǎn)話題,進行了一番評述,他說: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fā)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同學們,你們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師和書本傳給你們的現(xiàn)成知識,這些知識雖好,但僅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識的一個部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些現(xiàn)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你能人武部背出,你在追求學問(真理)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你能責怪老師沒教過、書本上沒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學生,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這親,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一批批的學生都比老師差,那末,我們的國家就會一代不如一代。我們求學必須要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只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你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毫無止境地去探求知識,你們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強。同學們聽到這里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長講故事的意圖。從此,大家不再死記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老師們也不是片面地向?qū)W生傳授現(xiàn)成知識,而是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的學習條件,幫助學生學會"學好各門學科的方法和能力"。
徐特立先生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書,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優(yōu)秀品質(zhì)被人們喻為沒有字的教科書,教育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
徐特立斷指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愛國主義教科書。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書,有機會閱讀《民報》、《猛回頭》、《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發(fā)生變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并指引學生關(guān)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1909年的夏天,他應約在修業(yè)學校作時事報告。他痛斥帝國主義在中國無所不至的侵略,列舉一樁樁傳教士毒害中國人民的慘案,他越講越憤怒,慷慨激昂,聲淚俱下。忽然,他跳下講臺,跑到廚房取出一把菜刀,當眾砍下自己左手的一節(jié)手指。他用鮮血寫下:驅(qū)逐韃虜,恢復中華八個大字,表示對帝國主義的憤恨和雪恥的決心。因為流血不止,他暈倒。事后,省內(nèi)外許多報紙都以顯著位置報道這一消息,徐特立的愛國壯舉教育各界人士,激發(fā)許許多多教師和學生的愛國熱情。
作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著樸素節(jié)儉的優(yōu)良品質(zhì),這是一本難得的修身教科書。早在湖南一師的時候,徐特立的生活節(jié)儉,就是全校聞名的。他的住處簡簡單單,沒有大皮箱,沒有大柜,沒有什么值錢的家具,有的只是破舊的書籍。當時,長沙教育界有一個風氣,中學教師被認為是有體面的人,出門都要坐轎子,顯示紳士派頭。可是徐特立卻從來不坐轎子。他在長沙師范當校長,又在一師兼課,兩個學校相距約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著釘鞋,打著雨傘,夾著講義,從不缺課或遲到。一些教師看很感動,慢慢地也都學著不坐轎子。
1937年,徐特立領(lǐng)導著陜甘寧邊區(qū)的教育工作。黨中央剛進駐瓦窯堡的時候,當?shù)刂挥幸凰鶎W校。一天,徐特立去聽課,他穿著破皮襖,腰系一根繩子,學校的教師還以為他是紅軍的馬夫,沒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馮雪峰一起去聽課。馮雪峰向教師們介紹徐特立,教師們大吃一驚,原來那穿著極為樸素的馬夫,竟是邊區(qū)教育部部長。有兩首小詩描述他在延安時的儉樸生活:延安諸老惟公特,生活簡單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補綻,自煮瓜果充糧食。少騎公馬多徒步,不要隨從來照護。攜帶兩個冰饃饃,一天開會好幾處。
建國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質(zhì)條件好,他依舊保持節(jié)儉的作風。他常對親屬說,生活上的簡樸,不僅可以省下錢來用于公共事業(yè),更重要的是不脫離群眾,鍛煉人的革命意志,培養(yǎng)人的高貴品質(zhì)。他的衣被鞋帽都是從延安時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補的,他就堅持不換新的。后來,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雙皮鞋,平時也不穿,只是因為要經(jīng)常出席一些重要宴會和參加外事活動的需要。他在飲食上也十分簡單,一直愛吃五谷雜糧和蔬菜。開始,他和中央宣傳部的部分工作人員住在一起,房子很舊,也較擠,孫輩回家就睡在辦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組織上要給他蓋幾間房子。他幾次表示不同意,說等將來生產(chǎn)搞好,人民生活富裕再考慮。后來經(jīng)過多次說服,并將修建費減去1/2,他才勉強同意。他住在香山時,很少一個人坐小車。他跟警衛(wèi)員算過一筆帳:汽車、汽油是用實物或黃金從國外進口的,從香山到城里,來回幾趟就把一個中農(nóng)的全年收入跑掉。后來進城居住,他還常常以步代車,保持優(yōu)良傳統(tǒng)。
1968年11月28日,91歲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偉大的師表,他為中國教育事業(yè)奮斗的一生,永遠為人們緬懷,被人們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