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的名人事跡簡介
居里夫人的名人事跡簡介【篇1】
居里夫人是在波蘭出生、長大的。那時的波蘭正處在俄羅斯的統治之下,瑪麗從小就嘗夠了做亡國奴的滋味,她私下里接受了許多抵抗侵略的思想,從心底熱愛著自己的祖國,她發誓要為了祖國的解放而學習。在瑪麗很小的時候她媽媽就去世了,父親因為亡國失去了工作,僅靠以前的一點積蓄和在家給別的孩子上課掙點錢養活她們,家里的生活非常艱苦。艱苦的環境磨煉了瑪麗姐妹的意志,在學校里,他們都是最優秀的學生,深受老師喜愛。
瑪麗中學畢業了,由于才學出眾,她獲得了金質獎章。可是她卻不能繼續上學了,因為沙俄統治下的波蘭,大學里面是不收女學生的,到巴黎上學,家里又拿不出那么多錢。要知道,同樣獲金質獎章畢業的姐姐已在家呆3年了,去巴黎上學的愿望還沒有實現。
瑪麗回到了家里,父親因供不起女兒上學傷心地落下了淚,瑪麗一邊勸父親,一邊想著辦法。她和姐姐商量先由她做家教,供姐姐讀書,姐姐畢業后有了工作就可以供她讀書了。就這樣,姐姐拿著全家人湊起的錢邁向了巴黎,瑪麗一邊學習一邊掙錢,終于在1891年也進入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
瑪麗到巴黎后,先是住在姐姐家,因為姐姐家離校較遠,為了節省時間且有一個更為安靜的學習環境,瑪麗搬到了學校附近的一間小閣樓上。閣樓條件相當艱苦,冬天又無法取暖,瑪麗常常被凍醒,她不得不起來,把所有的衣物都蓋在身上,有時甚至把凳子壓在身上增加重量。瑪麗生活極其簡單,每天僅以幾片面包充饑,有幾次連這也忘了,正在讀書,突然昏倒,多虧同學發現通知了姐姐。瑪麗的姐姐為此操透了心,瑪麗自己卻為這事發笑了。
所有的艱苦條件,絲毫沒有影響瑪麗的學習。她每天總是早早地第一個來到教室里在前排座位上坐下來,認真聽老師講課,晚上10點鐘圖書館的燈熄滅了,她才依依不舍地離去,回到自己的小屋,煤油燈又常常是亮到了夜里兩三點鐘。短短的兩年,她連續獲得物理學和數學兩個碩士學位,這個穿著破舊毛衣、臉色蒼白的女孩于1893年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巴黎大學畢業了。
瑪麗沒有因成績優異而滿足,她要再接再勵,繼續攻讀,摘取人類歷史上第一頂屬于女性的博士桂冠。就在這時,瑪麗遇見了法國優秀的物理學家皮埃爾?居里,共同的理想,兩人走到了一塊,他們相愛并且結合,成為人類科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他們從朋友那兒借來一間破舊的貯藏室,居里夫人把它打掃了一翻,又用平時積攢的錢購置了一些必需的儀器設備,兩人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研究。居里夫婦把凡是能夠找到的化學試劑、礦物一一進行了精心的檢測,發現瀝青鈾礦具有明顯的放射性,他們判定該礦中含有某種放射性新元素。居里夫人在簡陋的條件下對幾十千克的瀝青鈾礦進行了一系列的處理,終于找到了這種具有放射性的新元素,瑪麗用她的祖國的名字命名了這種新元素,這就是“釙”。
“釙”找到了,居里夫婦卻沒止步,因為在提煉“釙”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分離出的鋇化合物具有更為強烈的放射性,據分析這是又一種未知的放射性元素。他們把這種元素稱為鐳。居里夫婦向世界公開了這一發現,因為沒有人親眼看見過鐳,許多人對這一發現持懷疑態度。為了證實鐳的存在,居里夫婦投入了更加艱苦的奮斗,他們要提煉出鐳來。
沒有實驗工廠,他們向朋友借了一間破木棚作工廠;沒有資金購買貴重的瀝青鈾礦,他們買來了廉價的廢礦渣。居里夫人穿著一身油污的工作服,不停地出入院子和屋子之間,她時而在院子里加煤燒火、熔煉礦渣,時而在屋里結晶濃縮物,20多公斤重的容器居里夫人不斷的要搬進搬出。無論嚴寒還是酷暑,居里夫婦沒日沒夜地干著,幾萬次的提煉,整整4年的奮斗,1920__年,他們夢寐以求的鐳鹽終于被分離出來了。
1920__年,居里夫人獲得了歷史上第一個女博士學位。同年,他們夫妻又榮獲諾貝爾獎。居里夫人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女性,她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成長,她的名字被億萬人傳頌著。
居里夫人的名人事跡簡介【篇2】
她半生清貧,命運坎坷,幼年喪母,中年失夫,晚年始終被流言和疾病折磨,可謂一生都在與命運做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但她卻懂得用恬淡的心態去面對清貧,用卓越的努力去贏得光榮。她認為:“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原則是: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
在這樣一位莊嚴、勇敢、高雅、和平的偉大女性面前,時間的游走顯示了它的無力,歲月的長河始終無法將這個名字從人類的紀念冊中抹去。她如一朵鏗鏘玫瑰,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枯萎凋謝,而始終在天地間某個角落里散發著幽幽的香氣,沁人心脾。
居里夫人的名人事跡簡介【篇3】
癌,這個吞食人們生命的怪物,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曾幾何時奔蕩不羈,象戰爭的罪犯,給人們留下痛苦和死亡。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找同它斗爭的武器。可是,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地過去了,直到二十世紀初,波蘭偉大的科學家瑪麗·居里--斯克洛道夫斯卡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發現了一種新的放射性元素--鐳。它可以破壞被病毒侵蝕了的細胞,然后構成新的、健康的細胞組織。這樣,鐳就成了治癌的有力武器。
朋友,如果你被病魔久纏不愈,甚至面臨死亡危險的時候,由于得到鐳的放射性治療而康復,要感謝居里夫人的話,那么,你就應該用實際行動去學習她那忘我的精神和不屈的斗志;如果你是一位白衣戰士,有志攻克癌癥這個頑固的堡壘,那么,追溯居里夫人一生走過的道路,你將會得到很大的啟發和教益;如果你是一個科技工作者,下決心為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貢獻出自己的一切,那么,你從居里夫人的身上,將會看到:志在攀登科學頂峰的人該怎樣戰斗和生活……
原則
一八七七年的波蘭,還是一個千瘡百孔、支離破碎的國家。它被沙皇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侵占著。
在壓迫中降生,在鐵蹄下長大的小瑪麗,對世間發生的這一切疑惑不解:為什么波蘭的孩子不準學波蘭話?為什么波蘭的孩子不準看波蘭書?為什么波蘭的孩子要在沙俄監察員的監視下學習?放學回家的路上,瑪麗問她的小伙伴:“沙皇要我們波蘭干什么?他難道還不夠富有嗎?他的國土是那么大。”老師最了解孩子們的心里。當沙俄監察員不在的時候,秘密地講授著波蘭民族反抗侵略者的歷史;秘密地傳授著波蘭的文化和語言;秘密地培養孩子們熱愛祖國的感情。小瑪麗回到家里,父親和哥哥秘密地給她講:“壓迫會產生反抗”、“知識就是力量”,喚起她追求知識和提高學習成績的強烈愿望。從此,小瑪麗的心窩里,就埋下了對祖國熱愛、對侵略者憎恨的感情。雖然她還只有十歲,不懂得怎樣去反抗侵略者,但那種決不屈服的性格卻在她幼小的心靈里燃燒著;為祖國解放而學習的念頭,在她的腦海里翻騰著。
瑪麗由于學習刻苦,成績優異,順利地從小學升入中學,又以獲得金質獎章的成績在中學畢了業。她多么想繼續升學和深造啊!可是,帶著殖民枷鎖和封建鐐銬的波蘭,大學是不收女生的。她夢想去巴黎學習物理和化學。可是,清貧的斯克洛道夫斯基一家,連生活都難以維持,又那里拿得出到外國求學的費用呢?何況她姐姐中學畢業已經三年了,幻想到巴黎學醫的計劃,一次次都變成了泡影。強烈的求知欲望沒有使姊妹倆心灰意冷,而是更加倔強地向既定目標挺進。瑪麗和姐姐分別去擔任家庭教師,一點一滴地積蓄著去巴黎求學的費用。
一個春天的早晨,瑪麗驚喜地告訴姐姐,她想出了一個到巴黎求學的好辦法:“是這樣,你把我們倆個節省下來的這一點錢都帶上,先到巴黎去,我仍然留在這兒當家庭教師,把我掙來的錢都寄給你,等你當了醫生,再設法接我到巴黎去學物理和化學。”多大的犧牲,多好的辦法啊!瑪麗的這一番話,使她姐姐感激地流下了熱淚。打這以后,瑪麗更加節衣縮食,按月把自己掙來的錢寄給在巴黎的姐姐,寧肯自己窮得身邊連零花錢也沒有,連寫信的郵票都買不起。貧苦的生活影響不了瑪麗刻苦學習的積極性。她為了多學一些,養成了每天早晨六點鐘以前就起床學習的習慣,而晚上常常自修到深夜。她不僅刻苦自學,而且不辭辛苦地到波蘭農村給孩子們講授科學知識,到工廠女工中傳播波蘭文化,而這樣做是隨時都有可能被密探們發現,被沙俄監察員抓走的。可是瑪麗的心目中只有一個念頭:為被壓迫的祖國服務,為祖國的解放而學。正象她給自己一位童年時代的朋友的信中所說:“我用盡了力量來應付這一切,再接再勵……我有一個原則:不管是對人或者對事,都決不屈服!……”
志在頂峰
有志者事竟成。度過五年艱苦歲月,瑪麗用她倔強的兩手開拓了達到理想境界的道路,姐姐獲得了博士學位,妹妹踏上了新的征程。
瑪麗來到巴黎索爾本學院求學,穿著褪了色、掛了絲的衣服;住著難以形容的簡陋小屋;錢用光了,常常是整個星期用面包和茶水充饑。大學的圖書館象塊有魔力的磁石,緊緊地吸引著瑪麗。瑪麗象塊貪婪的海綿,拚命地吸吮著知識的乳汁。有一次,她正在圖書館里伏案攻讀,突然暈倒在地,有的同學找來醫 生給她做了檢查。原來是因為瑪麗忘記了吃飯。忘記吃飯,對于瑪麗來說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了。她的姐夫、姐姐常常為這件事操心,瑪麗也常常為這件忘卻了的事情發笑。每當晚上十點鐘,圖書館閉館了,瑪麗才帶著婉惜的心情離去,回到自己的小屋里,在煤油燈下繼續用功,一直到后半夜兩點鐘。當她躺在床上休息的時候,又被凍得不得不爬起來,把自己所有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全部穿上,再重新躺下。早晨起床的時候,洗臉盆里的水凍成冰塊,就連水壺里的水也結成了冰。艱苦的生活,刻苦的學習,弄得這位年輕的姑娘面色蒼白、容顏憔悴。然而,在向科學之巔攀登的瑪麗,卻象那冰山上的雪蓮,開得那樣火紅,放射出絢麗的異彩。在索爾本學院的學位考試中,瑪麗以她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物理學碩士第一名。從此,瑪麗的研究內容擴充到許多方面。在研究金屬磁性的試驗中,在物理學會的會議席上,瑪麗結識了優秀的物理學家皮埃爾·居里。在崎嶇的小路上相識,在向科學頂峰的攀登中結成伴侶。從此瑪麗、居里成了不可分開的名字。
物理學家亨利·柏克勒爾發現:鈾的鹽類會發出一種看不見的射線。當時,這種神秘射線的來源對科學家們來說,還是一個算不出答案的難題。居里夫婦正是從解決這個難題入手,開始了他們共同的生活和戰斗。他們經過反復的研究和試驗,終于從瀝青狀鈾礦里先后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亨利·柏克勒爾的難題攻下以后,居里夫婦并沒有停止他們的腳步,而是繼續向光輝的頂點前進!當時,幾平所有的化學家、物理學家對于鐳的發現都持觀望態度。因此,居里夫婦又給自己提出了一個新的攻堅任務:下決心,從瀝青狀鈾礦中取出“相當”分量的鐳,拿出“真憑實據”來,證明這種“神密”射線的存在。
沒有錢買瀝青狀鈾礦作試驗,他們就用瀝青狀鈾礦的殘渣供試驗用;沒有實驗室,他們就借用所在學校的一間簡陋的木板房搞實驗。兩位科學家向大自然的開戰就這樣開始了。要把大量的礦渣加熱,要在盛礦渣的大桶里每次攪拌好幾個小時,是一項艱巨的體力勞動。小屋里散發出來的刺激性很強的蒸汽使人窒息。居里夫婦正是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進行著“釙”和“鐳”的不懈的搏斗,為了使實驗不間斷,他們往往就在這里,邊做實驗,邊做頓簡單的飯來充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四年時間過去了,盡管居里夫婦歷盡了千辛萬苦,可是把鐳分析出來的試驗還是沒有成功。
不衛生的工作環境又使皮埃爾·居里患上了四肢疼痛的病癥。瑪麗身上的擔子就更重了。她需要把大量的礦渣加熱、攪拌,把大桶里的流汁倒出來,如蒸餾、結晶等等。化學處理的繁重勞動,累得瑪麗癱瘓了一樣。每到晚上,她照料完孩子,又要開始他們的論文寫作,有時整年的時間在實驗室里度過。這對年輕的夫婦沒到過一次戲院、沒有去聽過一次音樂會,甚至沒有訪問過一次朋友。可是,僅用一年的時間,居里夫婦竟寫出過三篇震撼世界的科學論文。正象瑪麗·居里后來回顧這段艱苦歷程時所說:“…在這間簡陋的木板房子里度過的幾年,是我們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最幸福的、完全獻身于工作的時期。”
一九0二年深冬的一個雪夜,居里夫婦肩并著肩、手挽著手,迎著萬家燈火,踏著厚厚的積雪,習慣地向他們的實驗室走去。當皮埃爾·居里劃火柴開門的時候,被瑪麗·居里攔住說:“不要點亮。”他們摸黑走進小屋,頓時驚呆了。這間簡陋的木板房簡直成了一個魔宮:從瓶子里、罐子里、桶里放出一片晶瑩的藍光,特別是那支盛試驗產物的玻璃管里,放射出來的光更加強烈。看不見的射線,看見了!神秘的射線揭穿了!他們日思夜想的鐳誕生了!可是,誰曾想到這世界上第一克鐳竟是居里夫婦從八噸瀝青狀鈾礦的殘渣碎屑中,經過整整四年的辛勤勞動才提煉出來的。它象鑲嵌在科學之巔的一顆明亮的珍珠,被不畏勞苦的居里夫婦親手摘下來了!這一克鐳的誕生包含著居里夫婦多少次失敗的教訓,多少次勝利的喜悅呵!至于究竟盛著他們多少勞動的汗水和腦汁,那卻是無法計算了,但是從居里夫人還在學生時代給她哥哥的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偉大事業的成功所在:
“人必須有耐心,特別是要有信心,我應該相信,自己對于某種事業有特殊的才干,并且應該不惜任何代價來完成這個事業。”
鄙視功利
居里夫婦發現鐳的偉大功績和獲得諾貝爾獎金的榮譽,象一聲春雷轟動了整個世界。外國科學界的誠摯邀請電,各地發來的熱情賀信,象雪片一樣飛來;懷著崇高敬意的來訪者絡繹不絕;毫不相識的人,請求他們親筆簽名留念;攝影師趕來拍照;新聞記者前來采訪……當瑪麗·居里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窮學生時,饑餓、寒冷、清貧和冷眼包圍著她、侵擾著她,她對這一切曾做出響錚錚地回答:決不屈服!刻苦學習!今天,當百萬法郎、燦燦的金質獎章向她微笑的時候;當成功、榮譽、祝賀象潮水般涌來的時候,居里夫婦用堅定的行動,表現了他們具有高貴的品質;毫不夸耀,謙虛忘我!
一次,有一位報社記者前來采訪這位科學家,想把她的事跡報道出去。她堅定地回答:“在科學上重要的是研究出來的‘東西’,不是研究者的‘個人’。”
對于研究出來的東西--鐳,有幾位朋友勸他們申請生產鐳的專利權。瑪麗·居里代表她的丈夫作出了這樣的決定:“不應該這樣做。這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不受任何限制。--如果我們的發現可以獲利,這只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在這上面我們不應該有什么優先權。何況鐳是對于病人有好處的……依我看,我們不應當借此來謀利。”他們把這個偉大的發現交給工業界和醫學界廣泛利用,并不謀求個人的任何私利。
巨額的諾貝爾獎金,對于一向清貧的居里夫人來說,并不希罕它,而是把大量的獎金贈送給波蘭的大學生、貧困的女友、實驗室的助手、沒有錢的女學生、教過她的老師、資助過她的親屬。
瑞士的日內瓦大學公開提議,給他們提供優厚的待遇,聘請他們到大學講學。做為普通中學教師的居里夫婦認為,這樣做盡管對自己有利,但會影響甚至會中斷他們的研究工作,因而謝絕了,仍舊在他們那間破舊的木板房里作實驗。
皮埃爾·居里逝世以后,居里夫人把他們共同研究的成果,價值一百萬法郎的鐳,無償地贈送給了一個研究治癌的實驗室。她說:“只要能治好病,甚至只要能夠使病人減輕一些痛苦,那么我們的工作就不算是徒勞的了。”許多朋友責怪她,沒有把這筆財產留給自己的孩子。居里夫人卻有自己的見解,她說:“貧困固然不大好受”,“但是富裕卻也沒有必要,甚至是很討厭的?她要求自己的孩子,用勤勞的雙手去開拓自己的生活道路。而她給孩子們留下的卻是那獨立不羈的精神和鄙視功利的高尚品德。
有名的學者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居里夫人:”在我所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居里夫人的名人事跡簡介【篇4】
居里夫人,作為一位杰出的女科學家,曾在僅隔8年的時間內就分別摘取了兩次不同學科的科學桂冠——諾貝爾物理學獎與諾貝爾化學獎。她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與丈夫約里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于1965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
居里夫人成功背后的故事戰火下的童年激發了她求知的欲望,居里夫人幼小的心靈就懂得了“壓迫會產生反抗”、“知識就是力量”。
居里夫人于1867年出生于波蘭華沙市,當時波蘭正在俄國統治之下。她的父母都是教師,失業后承包了學生食堂,年幼的居里夫人也要協助做飯,在壓迫中降生,在鐵蹄下長大的小瑪麗不明白為什么波蘭的孩子不準學波蘭話,不準看波蘭書,還要在沙俄監察員的監視下學習。父親和哥哥告訴她:“壓迫會產生反抗”、“知識就是力量”,喚起她追求知識和提高學習成績的強烈愿望。從此,小瑪麗的心窩里,就埋下了對祖國熱愛、對侵略者憎恨的感情。為祖國解放而學習的念頭,在她的腦海里翻騰著。中學畢業后,她當了家庭教師。但是渴求知識的愿望從未改變,但帶著殖民枷鎖和封建鐐銬的波蘭,大學是不收女生的,所以她夢想去巴黎學習物理和化學、姐姐幻想到巴黎學醫,他們一點一滴地積蓄著去巴黎求學的費用。最后姐姐先到巴黎去,她留在波蘭掙錢供姐姐上學。
瑪麗不僅刻苦自學,而且不辭辛苦地到波蘭農村給孩子們講授科學知識,到工廠女工中傳播波蘭文化,而這樣做是隨時都有可能被密探們發現,被沙俄監察員抓走的。可是瑪麗的心目中只有一個念頭:為被壓迫的祖國服務,為祖國的解放而學。正象她給自己一位童年時代的朋友的信中所說:“我用盡了力量來應付這一切,再接再勵……我有一個原則:不管是對人或者對事,都決不屈服!……”五年后,姐姐獲得了博士學位,瑪麗來到巴黎索爾本學院求學,穿著破舊衣服,住著簡陋小屋,用面包和茶水充饑。大學的圖書館緊緊地吸引著瑪麗,一次,她忘了吃飯暈倒在圖書館。瑪麗象塊貪婪的海綿,拚命地吸吮著知識的乳汁。忘記吃飯,對于瑪麗來說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了。每晚離開圖書館回到自己的小屋里,在煤油燈下繼續用功,一直到后半夜兩點鐘。當她躺在床上休息的時候,又被凍得不得不爬起來,把自己所有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全部穿上,再重新躺下。艱苦的生活,刻苦的學習,弄得這位年輕的姑娘面色蒼白、容顏憔悴。在索爾本學院的學位考試中,瑪麗以她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物理學碩士第一名。
學者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居里夫人:“在我所認識的所有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貧的,提取鐳的艱苦過程是在簡陋的條件下完成的。居里夫人拒絕為他的任何發明申請專利,把諾貝爾獎金和其獎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居里夫婦發現鐳以后,當百萬法郎、燦燦的金質獎章向她微笑的時候;當成功、榮譽、祝賀象潮水般涌來的時候,表現了他們具有高貴的品質:毫不夸耀,謙虛忘我!一位報社記者前來采訪她,想把她的事跡報道出去。她堅定地回答:“在科學上重要的是研究出來的‘東西’,不是研究者的‘個人’。”有幾位朋友勸他們申請生產鐳的專利權。瑪麗·居里代表她的丈夫作出了這樣的決定:“不應該這樣做。這是違背科學精神的。我們不應當借此來謀利。”他們把這個偉大的發現交給工業界和醫學界廣泛利用,并不謀求個人的任何私利。
巨額的諾貝爾獎金,對于一向清貧的居里夫人來說,并不希罕它,而是把大量的獎金贈送給波蘭的大學生、貧困的女友、實驗室的助手、沒有錢的女學生、教過她的老師、資助過她的親屬。許多朋友責怪她沒有把這筆財產留給自己的孩子,而她給孩子們留下的卻是那獨立不羈的精神和鄙視功利的高尚品德。
1914年當德國侵略軍逼近巴黎的時候,居里夫人帶著大女兒毅然走上了反侵略戰爭的戰場。居里夫人研究用汽車上的發動機發電,在汽車上安上一套愛克斯光射線設備。士兵們親切地叫它“小居里”。一天早晨,居里夫人乘坐的那輛“小居里”突然發生了事故,跌進了路旁的戰壕里,居里夫人被擦傷、摔昏了,這可把年輕的司機嚇壞了,再也不敢開汽車。居里夫人開始刻苦學習駕駛技術。幾個星期后,她又成了一名合格的司機。從此,居里夫人親自駕著汽車,不知疲倦地從一個診療站跑到另一個診療站,一下車,就投入了透視、照像的緊張戰斗……
幾十年來,居里夫人由于長期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工作,加上惡劣的實驗環境和對身體保護的不夠嚴格,時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襲,使她的血液漸漸受到了破壞,患上白血病。她還患有肺病、眼病、膽病、腎病,甚至患過神經錯亂癥。在居里夫人看來,科學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為了能參加世界物理學大會,請求醫生延期施行腎臟手術;她曾帶病回國參加鐳研究所的開幕典禮。她曾忍受著眼睛失明的恐懼,頑強地進行科學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由于惡性貧血、高燒不退,躺在床上的時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兒向她報告實驗室里的工作情況,替她校對她寫的《放射性》著作。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獻給了偉大的科學事業。
居里夫人從整個科學生涯和人生道路上體會出一個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品格之高尚。居里夫人用神圣的母愛滋潤著孩子的心田
居里夫人28歲與彼埃爾·居里結婚。30歲生下第一個女兒綺瑞娜。37歲生下第二個女兒艾芙。當時正是居里夫人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外和鐳的階段。無休無止的實驗,忙碌不堪的家務,簡直壓得居里夫人喘不過氣來,但這并沒有影響她作為一個媽媽的神圣母愛。雖然她把女兒交給保姆照看,但是她每天去工作之前,一定要證實孩子是吃得好、睡得香、梳洗得干凈,沒有患病時,才放心地離開。而且,居里夫人也并不是把一切工作都交給保姆去做。她認為,母女之間感情的貫通,心靈的交融,必須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居里夫人說:“我不愿意為了世界上任何事情而阻礙我的孩子發育。”所以,即使在最苦最累的日子里,也要留出一定的時間去照料孩子,親自給孩子洗澡換衣,抽空在孩子的新圍裙邊上縫上幾針,她不給孩子買現成衣服,這樣太奢侈也不合宜。
居里夫人從整個科學生涯和人生道路上體會出一個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品格之高尚。因此,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業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響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學生身上,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居里夫人有著兩個筆記本,上面每天都記載著兩個女兒的體重、食物、乳齒和思維的情況。這些日記,就象她每天所做的工作日記一樣詳細入微,一絲不茍。
1906年,她的丈夫彼埃爾·居里不幸死于車禍,給她留下了一個失去兒子的79歲的老公公,兩個女兒,最小的才一歲半。當居里夫人從悲痛中解脫出來,她所掛念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孩子和公公能夠過上健康愉快的生活。
老人還有個大兒子,他提出跟長子同住,但居里夫人留下了老人。為了利于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居里夫人又重新租了一套房子,房子雖然陳舊但附近有一座花園,環境宜人。居里夫人為她的這種安排付出了額外疲勞的代價,由住所到她的實驗室必須坐上半小時的火車。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她精心安排孩子的教育計劃。教她們做智力工具或手工,功課做完后她總要帶孩子們步行很長的一段路,并且做一些體育活動。她還抽出時間指導孩子學習園藝、烹調和縫紉,培養她們獨立生活的能力,注意保護孩子的個性,用自己的言談舉止滋潤孩子的心田。
出身貧寒的居里夫人教育女兒們將來必須自謀生路。居里夫人有幾次可以給兩個女兒謀到一大筆財產,但她從來沒有這樣做。她把經過幾年辛苦分離出來的價值超過一百萬金法郎的鐳,毫不猶豫地贈給了實驗室。
居里夫人,作為一位杰出的女科學家,曾在僅隔8年的時間內就分別摘取了兩次不同學科的科學桂冠——諾貝爾物理學獎與諾貝爾化學獎,并且一生中獲得了難以計數的其他科學殊榮,可謂是智慧超群、碩果累累。她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與丈夫約里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不僅繼承了居里夫婦的科學事業,也繼承了他們的崇高品德。1940年他們把建造原子反應堆的專利權捐贈給了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于1965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
居里夫人的名人事跡簡介【篇5】
幾十年前,波蘭有個叫瑪妮雅的小姑娘,學習非常專心。不管周圍怎么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瑪妮雅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戲。瑪妮雅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
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一下。她們悄悄地在瑪妮雅身后搭起幾張凳子,只要瑪妮雅一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瑪妮雅讀完了一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
從此姐姐和同學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瑪妮雅一樣專心讀書,認真學習。
瑪妮雅長大以后,成為一個偉大的的科學家。她就是居里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