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今年作文
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最盛大的節日春節。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春聯,掛上了燈籠,還要一起吃團圓飯,發紅包...........總之,每家每戶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
今年的春節,我起的最早,因為我想跟表哥一起放鞭炮.我們來的院子里.將一串鞭炮點燃,發出了“噼噼啪啪”的聲音。一陣春風吹來,將節日的氣氛帶給了千家萬戶,我捂著耳朵,向南邊望去,看見許多的人家都在張貼春聯、掛福字。這讓我“詩興大發”,自言自語地背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眨?馨研綠一瘓煞?!
春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在街上,總少不了原來的傳統。你看,街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紅燈籠,燈籠上有許多謎語,哥哥告訴我,再猜這個謎語時,就叫“猜燈謎”。其中有一條謎語吸引了我的注意—“孔雀東南飛(打字一)“這讓我想了很久,孔雀又往東,有往南,那是什么字呢?想了半天,我腦袋都要想”炸“了!只好把我那猜謎表哥叫來,他立馬說出了答案,”孫”。他對我說:“把“孔”字的東面飛去,留“子”,把“雀”字的南面飛去,留“小”,合起來就是‘孫’”。我聽了,真佩服原來發明謎語的人啊!猜燈謎真有趣!
猜完燈謎后,我們來搗亂麻辣攤上,在那里吃的多數是跟我同齡的孩子。我也跟著湊熱鬧。“老板,來兩串年糕!”“好嘞!”過了一會,兩串香噴噴的年糕上來了,我和哥哥大口大口的吃著,小攤上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春節真是有趣,讓我“吃飽“,”看飽",“玩飽”了。我感受到了節日的氣氛,也讓我了解了我們春節的習俗。
春節今年作文【篇2】
【草木灰里的山區年味】
每到年節,忙碌了一年的母親,總會尋得幾天空閑時間,準備制作浙閩一帶過年必備的獨特食物——黃粿。說是空閑,上山采木下山運米,實際上卻比工作的時候還忙。對于過年做黃粿,母親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氣。
黃粿,也許對其他地方的人來說,是陌生的,抑或根本就沒接觸過。以至于在我上大學給別人介紹家鄉美食時,總是說,那是類似于年糕的食物,只不過它的顏色是金黃的。實際上,黃粿于我,抑或于我的家鄉,與其說是一種食物,不如說是一種過年的“信號”。
大清早,母親就興沖沖地邀上姨媽一同上山,去采一種特殊的灌木——山柃木。用它燒成“粿灰”,就是一種純天然的植物堿,摻和在水里,再把粳米放進去浸泡,十幾個小時后,粳米就會從原本的白色浸染成黃色。小時候,我時常好奇這顏色的神奇轉變。但大概是不想同孩童過多解釋,大人們總習慣用一句“就像做人,和什么人在一起,就會變成什么樣”,反正說是被影響了。我未多深究,倒是在后來的日子里結交朋友,腦海里經常回響起這句話。
早前,粳米變色要拿去蒸煮,一籠籠,散發著撲鼻的飯香,被倒進石頭做的臼里,一錘接一錘,用木質的錘頭不斷捶打。這是個技巧活,往往需要配合默契。父親和母親每年都是固定搭配,一個負責捶打,一個負責翻動,直到米飯在石臼里搗碎糅合,不分彼此,成為一整團。取出來在案臺上滾成長條,切成一塊塊的,就可以重新放進堿水里保存了。那時候,每每做完黃粿,大人們總是免不了一陣抱怨:“明年不做了,累死我了!”而這句話也就說說,一到年節,上趕著做粿的總是他們。所幸到了現在,針對黃粿制作特點已經研發出了新機器,把浸泡過堿水的粳米,用磨粉機先磨成米粉,倒入木桶蒸熟,最后再用機械碾壓切段,一道程序下來,熱騰騰且滑韌的黃粿便可以新鮮出爐。相比于之前,辛苦程度減少了不少。
黃粿挺神奇的,剛出鍋還是軟的,在空氣中放一會,就會變得韌勁十足。懂得吃的大人們總喜歡趁著剛出鍋的那一刻,掰下一塊,一邊嘴里呼喊著“好燙好燙”,一邊忙不迭咬上一口,在唇齒碰撞之間品嘗味道:“今年這個米不錯啊”“這個灰燒得好啊,量足夠”……年年如是,這幾句話都會出現,在作坊里傳播。似乎,每一年的米都不錯,每一年的灰堿都很好,每一年剛出鍋的黃粿最好吃,必須要掰下一塊,嘗一嘗。
一年又一年,現在超市里平時都可以買到黃粿解饞,即便是遠在異地的人,也可以在網上下單輕松購買。但一到過年,人們還是會在年前挑個時間做黃粿。如果要問,做黃粿的習俗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大概是追溯不了了。而如果問什么時候可以做黃粿,家鄉的人倒是都能告訴你,是要過年了。
春節今年作文【篇3】
今年我帶著兩個愿望(放鞭炮,看下雪)去湖南外婆家賀新春。隨著新年的鐘聲,隨著鞭炮的響聲,隨著歡樂的笑聲,新的一年來到了人間。
新年喜氣洋洋的氣氛灑落在人間的每一個角落,送舊迎新,當然要搞點新花樣。我到外婆的第二天下午,兩個舅舅開著一輛豪華的小車停靠在外婆的家門口,兩個舅舅大聲喊:“思頤來搬東西”,車子里裝滿了各種各樣的過年物品、我和爸爸,哥哥幾個人把車上的物品搬了下來。“嘟……嘟”一聲兩個舅舅把車開走了。一個小時后我又聽到嘟……嘟的聲音,還是兩個舅舅大聲喊:“思頤來搬東西”,車子里裝滿了各種各樣鞭炮,滿滿的一車,我高興的狂叫起來。“太棒了!”這時我和爸爸,哥哥,還有兩個舅舅的孩子開始玩起來了,精彩,開心無法形容,我的第一個愿望實現了。
老天似乎知道我的愿望,一定讓我滿意,真是天助我也,大年初一早上起床,打開外婆家門一看滿地都是潔白的雪花,我舅舅的車也穿上了一件潔白的外套,顯得更加豪華漂亮了。
我爸爸的年齡瞬間萬變,天真,活潑也進入了童年的時光,開始和我們玩起了雪戰,爸爸迅速跑到舅舅的車那邊,與我對面,抓起一把雪就往我這邊扔,我不知所措地給爸爸打中了,我反應過來后,馬上跑回屋子里,戴好用塑料做的帽子,再做好打雪仗的準備,才出去迎戰,一開始我被爸爸打得屁滾尿流,后來,我抓住爸爸做雪球的時間,趁機打回去,爸爸沒有任何防備,一下子被我打中了,爸爸跑回屋子,把身上的雪打干凈,便氣呼呼地跑出來找我“算帳”,我慌了,要知道爸爸生氣誰也沒有好果子吃。我傻呆呆的站在車旁,爸爸的一個個雪球打在我的身上,等我反應過來后,我已經變成了一個雪人,“我也不是好惹的!”我不甘脆弱的沖著爸爸喊,說著,我從地上抓起一把雪就往爸爸那兒扔,由于雪球沒捏好,在空中就散架了,幾十個小雪球向爸爸飛去,爸爸很快就敗下陣來。就這樣我的第二個愿望也實現了。
我要感謝為我實現愿望的親人和上帝!愿我的外婆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健康幸福,壽比南山,天天快樂,時時順心,愿我的爸爸,舅舅,財運官運跟他跑,財源滾滾進腰包。與我歡度春節的每一位親人,愿他們心想事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幸幸福福,快快樂樂,溫溫馨馨,甜甜蜜蜜,吉吉祥祥!愿我自己所有的期待都能出現,所有的夢想都能實現,所有的希望都能如愿,所有的付出都能兌現!
除夕前幾夜,遠方傳來噩耗,新冠狀病菌肆虐,武漢因此而封了城。
原本熙熙攘攘的街道,頓時萬籟俱寂,沒了煙沒了笑聲,誰不為這一消息而感到昏沉呢?疫情,封了眾多漫漫游子的回家路,封了春節的笑聲和嬉鬧。
《鼠疫》里有一句話:“人間的罪惡幾乎總是有愚昧無知造成的。”簡單來說,是不是我們人類自食其果呢?
是的,人類有優于其他物種的高智商,但就是因為這優勢,我們為了滿足自己的食欲,去奢望野味,而導致了現在這一結果。喚醒麻木的良知,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掐住疫情的喉嚨,把疫情置于死地。
為了抗爭疫情作文,我們只能呆在家里,家人無助的臉龐,是對現實的無奈,是對疫情的火速蔓延的無可奈何,是對遠在武漢情人的思念,因而我們過了個樸素的年,嚴肅的年,冷清的年。臨近年夜飯時分,身著防護服的值守醫護人員,依然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他們在后背手上寫了自己名字和加油打氣的話,攜手同心,共戰疫情。
站在前線的人,有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就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整個中華大地。當我們團圓時,應該想到一些戰士仍然守在組國前線,為了祖國的和平、穩定作出自己的貢獻。
雖然我們過了個不一樣的年,但所有醫護人員的努力永遠烙印在我們心中!
春節今年作文【篇4】
【記憶中的味道】
說不出奶奶過節時包的餃子哪里好吃,可它就是好吃,一直待在我記憶中的最深處。
幾年前,我們一家子回山西老家過年,奶奶抱著我激動地說:“今天晚上吃餃子,我來包,你們誰都不要來幫忙。”大家都知道奶奶包的餃子好吃,愉快地同意了。
這之后,大伙兒有的打牌,有的玩手機,有的逗狗。而我呢?趁機跑出去。山西是一片冰天雪地,我在家門前的走道里跳呀跑呀滾呀,個個晶瑩的雪花像小精靈似的給我撓癢癢。“咕……”肚子餓得叫了起來。我急忙回家跑進廚房,只見餃子剛剛入鍋,再等十幾分鐘,就能嘗到奶奶的餃子了!看著鍋中一個個餃子晶瑩剔透,每個餃子上都有幾個“梅花印”,正在閱兵似的站立,真叫人垂涎!奶奶側過頭,大滴的汗珠滾落在臉頰,臉上卻洋溢著幸福而充實的笑容。
很快,餃子被一碗一碗的盛出鍋,鄰居親戚們也陸續到齊了。媽媽喂我吃了一個薺菜肉餡的餃子,一口咬下去:先把皮咬破了,湯汁順著皮往碗里流,里頭的餡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一樣露出了一角。我連忙再湊上去咬一口,終于嘗到了餡的味道:肉是極新鮮的,不咸不淡,還有一點微辣。可能是因為奶奶用她那子孫滿堂的喜悅之情感染了她做的餃子,那種味道,完美地滿足了所有人的味蕾,即使時間過去多遠,我都記憶猶新。
可是如今,這已經成為記憶中的味道。近幾年的假期,車子擁堵,父母工作又忙,我們無法回老家。是夜,我躺在床上觀賞著美麗的月色:輕紗般的月光瀉進了窗戶,湛藍的天空是那樣的廣闊,冰盤似的月亮掛在正空,那么皎潔,那么柔美,像奶奶正隔空和藹地朝我們笑呢!夜空中星星不多,卻顆顆明亮,如寶石般。月光在樹葉上星星點點地跳躍著,像小精靈一樣閃爍著迷離的光點。在這里過新年沒有一點兒年味兒,飄下來的幾片薄雪,剛落在指尖,便消失得一干二凈。天上那眨巴著眼睛的星星應該就是奶奶那盼子回家的目光,順著銀河的水流,流進我們的心坎。
又是一陣淡淡餃子的香氣……
春節今年作文【篇5】
【年味里的豆腐】
“旋乾磨上流瓊液,煮月鐺中滾雪花。”這是對豆腐的絕妙描寫。論豆腐,要數我的家鄉江西省安吉市泰和縣橋頭鎮的最好。
家鄉的豆腐平時是不大做的,只有逢年才做。
家鄉的年往往是從臘月就忙開了,而做豆腐一般是在小年前后。做豆腐的前一天需要把碾碎的黃豆用水泡好。第二天天蒙蒙亮,就要起來磨豆漿了。熟睡的我常常是在石磨的碾磨聲中被喚醒的。等我起來,水桶里早已裝滿了白白的豆漿了。石磨在哥哥姐姐的合力推動下,一圈圈地轉動著。姐姐一邊右手推著石磨,一邊左手拿勺子舀著摻水的豆瓣往磨孔里放,白色的乳漿便從磨盤的合縫中緩緩滲出,沿著磨壁流進磨斗,滴落在木桶里。磨豆漿雖是個力氣活,但卻很講究。每次豆子擺得越少,磨得越慢,制作出來的豆漿便越細,反之則越粗,偷懶不得,更馬虎不得。
磨漿后是沖漿、榨漿。榨出來的豆漿全部倒入鍋中燒煮。我加緊添柴火,大約十分鐘,一鍋豆漿開始沸騰。一種柔和的淡淡的豆腥味,逐漸在滿屋子彌漫開來。
做豆腐的技巧關鍵在于“下石膏”,萬一石膏用量不準,整個豆漿就是一汪清湯寡水,成不了豆腐。做好做壞,全憑手藝,全仗經驗。即便再經驗豐富的師傅,做豆腐也難免會有失手的時候。待鍋中煮沸的豆漿舀入木桶后,母親便將調試好的石膏水放入桶中攪拌。片刻之后,木桶里的豆漿漸漸變成了塊狀,這叫“豆腐花”,也叫“水豆腐”。圍在一旁的孩子們此時早已按耐不住,爭相舀一碗來喝。豆腐花加點糖或鹽,撒上點蔥花,入口清香,回味綿長,若是拌上些許姜末辣醬,那更是鮮美爽口,熱辣刺激,直讓你滿臉緋紅,滿頭冒汗。
就在我們爭相吃著豆腐花的時候,父親已在院子里的兩張長凳上架好了一副木梯。木梯上四個“井”字形木架一字排開,每塊木架下墊一塊托板,板上方格內平平整整地墊了一層紗布。母親把桶里的豆腐花舀入這些方格內,將紗布的四個角對折包好,在四板豆腐的頂層加一塊蓋板,最后再把石塊壓在上面。在石塊的重壓下,點點滴滴的水珠順著木架滴落下來,形成一個個水簾子,煞是好看。水滴滴落的聲音就像是一個個跳躍的美妙音符,顫動在我兒時的心間,令我無限陶醉。
不知過了多久,滴嗒的水珠終于收起了它們的聲音,四周便顯得很安靜。母親把石塊搬開,揭開蓋板,捏起紗布的一個角,小心翼翼地揭開紗布,一板白生生、水嫩嫩的鮮豆腐就做好了。
豆腐做好了,但還不能閑著。母親在剛做好的豆腐中取兩板放到冷水里浸泡,這是留著正月吃的鮮豆腐。按家鄉的規矩,正月初一早上吃素不吃葷,也就是吃齋。而白豆腐便是所有素菜中必不可少的菜品。白豆腐外拌幾根蔥煮,色潔柔滑,鮮嫩爽口,也寓意著人的一生要清清白白。另外,還要留出一部分鮮豆腐放在八仙桌的抽屜中或是籮筐里,二十天之后再取出,放點辣椒粉、茶油和桔子皮等,制作成香辣可口的霉豆腐,也叫豆腐乳。而那些擠壓出來的豆腐渣則要將它做成一個個圓坨坨,進行自然發酵,待到除夕吃完年夜飯后,放在閑下的鍋中慢慢烘烤,做成一道別具風味的客家菜。
在我的家鄉,過年最看重的,還是年前做的煎油豆腐了。鄉間有個說法,油豆腐煎得好壞,將預示著來年的光景和家運的興旺。所以,油豆腐煎得圓鼓鼓的,全家人也就興奮無比,對來年充滿著希望和憧憬。而油豆腐一旦煎得扁平,這家的主人便會眉頭緊鎖,心里分外不安。年夜飯里,油豆腐燒肉也是一道重頭菜。做這道菜,需要用小火煨一個小時,待油豆腐浸滿湯汁,加入佐料。咬上一口,香味四溢,回味無窮。
時光荏苒,轉眼已離開家鄉多年。遷離故鄉后,母親再也沒有做過豆腐了。兒時年味里的豆腐,也成了我永遠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