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陶行知的高二作文素材
關于陶行知的高二作文素材(篇1)
前段時間里我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覺受益匪淺,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 ”、“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教育事業具有許多現實意義。
一直以來,我們都有強調“教學相長”,并且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教與學的互動就已經是很好的完成了“教書”的任務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這一句“教學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覺到,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工作做得太簡單了,當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慮得不夠深入和全面。而事實上,學習是離不開實踐的,所以“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所以“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像這樣的古訓我們有很多,但是在現代教學中都已經被排斥在了建造優美的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雖然不足以阻擋外面的風景,但是對于教學與做的關系而言,斬斷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經足夠大了。于是,我們的學生能流利地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食堂的浪費仍然屢禁不止;我們的學生能痛快地答對英語的選擇題,但面對外教卻張嘴困難。面對這些情況,身為一名教師,我實在不敢再說,教學互動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至少是充當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橋梁,而且,對于學生表現出來的“孩童的創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視。
行是知之始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視的一點。初看起來這與教學做合一有重合之處,細想來則不盡然,“教學做合一”是在教學實際過程中對“做”提出的要求,而“行是知之始”則是在思想上奠定了“行”在學習中的地位。 “行”對于教學很重要,而這種“行”絕不僅僅是“教學中的實踐”那么簡單,在現代教學中,我們已經太習慣于教導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課后認真作業”了,而學生認真聽講和作業的代價往往就是“從生活中學習”的能力的缺失。當然,并不是說要“行”就要放棄聽講和作業,只是要明確這三者應該被提升到相當的高度上,而不應該是現在這樣的只重聽講和作業而忽略對生活的觀察和學習。
引導學生努力求學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視的一點。他曾說 “大凡生而好學為上,熏染而學次之,督促而學又次之,最下者雖督促不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要學生學會學習,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人漁”,但是這句話雖然已經說了很多年了,究竟該如何“授人漁”呢?我認為當有三點值得注意:一為教師自己必須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即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否則水盡源竭,當何往之?陶行知先生也說“好學是傳染的……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二為耐心親切的態度。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在人際交往中,關系的好壞松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傳播效果的好壞。教師和善耐心,學生自然樂于接受,反之則逆反之心易出,如此一來,教師縱有五車之學八斗之才,只怕也難在那三尺講臺上站穩腳跟吧。三為靈活的教學手段。注意力難集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主要障礙,尤其是小學生,好動難止,那么教師就要格外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眼球,否則上述兩點都將成為無根之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將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關于陶行知的高二作文素材(篇2)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現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也愛他的學生,稱學生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育才學校是陶行知和全校師生赤手空拳辦起來的。有時全校師生幾乎無以舉炊,陶行知東張西羅,左支右絀。在這樣艱難困苦中,有人勸陶行知把育才停辦了算了,但他決不答應。他發動全校師生走街串巷,向社會各界人士募捐,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先生的上衣口袋有兩個,一個裝公款,一個裝私款。可是,在他募捐歸途搭車時,忽然發現放私款的那只口袋里一分錢也沒有了,他當時就堅決的決定,絕不動用公家一分錢!盡管一天奔波下來,既疲憊不堪又饑腸轆轆,但他仍堅持從十里外步行回學校。當育才學校師生聽到這個消息后,都非常感動。
陶行知先生就是這樣“以教人者教己”在“建筑人格長城”中做到不留一點空隙。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爺爺的聲音時刻回蕩在我的耳畔,教會了我如何做人,更激勵我努力前進。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關于陶行知的高二作文素材(篇3)
陶行知,你真是我們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你的一生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了教育事業中,你培養出來的600多名育才學校的師生,有300多人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組織。
有一天,你看到有一個學生用土塊砸同學。您制止了他,并讓他放學后去校長室。當您來到校長室的時候,那個孩子已經在校長室里等您了。您給了他一粒糖果,說:你準時來,而我卻遲到了,這是對你的補償;接著,又給了他一粒糖果,說:您讓他住手時,他馬上住手了,這是對你的獎勵,然后,又給了他一粒糖果,說:其他人違反游戲規則,還欺負女同學,你才用土塊砸他們的,所以這一粒糖也是獎給你的。“對不起,我不應該用土塊砸他們的……·”那個同學羞愧地說,您把最后一粒糖給他,說:勇于承認錯誤,知錯能改才是最可貴的,糖發完了,談話當然也應該結束了。陶行知,我想對你說:您有著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
有一天,您在武漢大學演講,您走向講臺,不慌不忙地從箱子里取出一只公雞。然后,壓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公雞只叫不吃。您掰開公雞的嘴,往雞的嘴巴里塞米,可是,公雞拼命地不停地掙扎還是不吃米,于是,您松開了手,把公雞放在了桌子上。然后,自己后退了幾步,大公雞東張西望,一會兒就吃起了米來。您的演講開始了,您認為教育和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先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不愿學,即使學習,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就會把知識還給先生。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那效果一定會好得多。您的演講非常成功。陶行知,我想對你說:您有著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有一天,您撰稿得到了1萬元的稿費,拿回家鎖在柜子里,被承擔著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你:能不能留四分之一給家用?您毫不猶豫地對她說:這錢是辦學的經費,中國有好多農民都沒飯吃,沒文化。我們家雖然窮,但是,還過得去。妹妹默默地點了點頭。您辦學的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都被您一一克服了,您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我們祖國的教育事業中。陶行知,我想對你說:您有著大公無私的革命思想。
您創建的每一個學校,您做的每一件事,您的教育思想都是我們教育之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繼續前進和探索……
關于陶行知的高二作文素材(篇4)
近日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頗多,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創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
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內容論呢?我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學,就怎么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我們必須了解生活,了解學生生活現狀、了解生活發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品學兼優、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實施素質教育,小而言之,為學生的終身受益負責,為學生的將來負責;大而言之,為國家、民族的未來負責、為中華為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羅丹說:“惡是枯干”。我想要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關鍵要有適宜的氣候、一定的土壤、而這些條件要靠全體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關于陶行知的高二作文素材(篇5)
讀書是我的最愛,我在工作之余抽時間來讀自己喜歡的書,對自己有用的書,近來我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啟發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陶子”,為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們廣大教師的指路明燈,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認真地向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學習。
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既強調了教育的現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終極目的。讀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體會: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把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教學脫離生活已越來越遠。孩子們成天埋于書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筑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著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如此,每個一線教師弘揚“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敬業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
“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