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優秀作文端午節
家鄉的風俗優秀作文端午節(篇1)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雖然它沒有春節那么隆重的氣氛,但它卻寄托了我們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五月初五那天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為了不讓魚蝦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粽葉包著糯米,投到汨羅江里,我們家鄉端午節主要風俗是包粽子和插艾葉。
到了端午節就開始包粽子了,媽媽拿了幾片事先泡好的粽葉,把粽葉卷成圓錐體,把糯米放進去,中間再放上幾顆蜜棗,一會一個粽子就包成了,媽媽包的可好看了,有三角形的,菱形的包好后,把粽子放進鍋里煮,一鍋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清香四溢。
在媽媽包粽子的時候,我和爸爸也忙個不停,那就是插艾葉,我把艾葉用紅毛線捆好,爸爸把捆好的艾葉插在屋門上,傳說這樣可以辟邪福。艾葉還可以做藥材用,每年大伏天的時候,奶奶用艾葉燒一大盆熱水,給我泡澡,可以治療皮膚病。
我喜歡家鄉的端午節,也喜歡我的家鄉。
子、吃粽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粽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為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于自家包的,對于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為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劃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劃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眾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群眾頂著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為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后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連肚子也是想家的,心里裝著親戚們,肚子用來想家里的美食。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家鄉的風俗優秀作文端午節(篇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我和幾個玩伴唱著兒歌在門前掛艾草。一想到奶奶那用竹葉包的粽子我的口水快要流出來了,一點兒玩的心思也沒有。
感覺過了許久終于聽到:“琛兒,回家 吃粽子了!”我飛奔回去。吃著粽子聽奶奶講屈原的故事我才知道人民為紀念他,因之有了粽子,有了賽龍舟,有了端午節。
到了中午奶奶端來一盆午時的水讓我洗,說是可以避邪。再在手腕系著紅,黃,藍,白,黑五色的絲線,奶奶說,那是長命縷。最有趣的是12時時我們和幾玩伴拿來雞蛋放在太陽下曬,說每年的這個時候雞蛋可以直立著,可惜我沒把蛋立起來。
過端午節除了要插艾葉、吃粽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啰!到了下午奶奶帶我到九龍江邊看賽龍舟。只見幾十個水手都手拿著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著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江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鞭炮聲,生怕自己的隊伍落后。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么壯觀多么激烈,好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家鄉的風俗優秀作文端午節(篇3)
時間過的真快,又快到端午節了,還記的去年端午節媽媽帶我回老家過的。
我的老家在長豐縣?廟鎮,那里過端午節可真有意思,這是我長這么大第一次在老家過的端午節。
記得端午節的那天早上,我被姥姥叫醒了。姥姥說:“小松,快起來吃油宵和菜餃子了。”我說:“什么是油宵和菜餃子?端午節不是吃粽子嗎?”姥姥說:“你從小在蕪湖長大,也難怪不知道油宵和菜餃子。在我們這里過端午節的時候,每家每戶都做這種小吃。而且每家做的餡都不一樣,所以口味也不一樣。”
聽姥姥這么一說,我還真對這種食物產生好奇心了。我趕快起來,跑到廚房看看這種在端午節吃的小吃。我來到廚房一看,哇塞!姥姥和姥爺做了滿滿的兩大盆,堆的老高像兩座小山一樣。我走近仔細看了看這種叫油宵和菜餃子的食品,都是用油炸的。油宵是圓形的,但是它是有金爛爛的花邊很漂亮;菜餃子形狀就跟媽媽平時包的餃子差不多,就是大好幾倍,不過姥姥做時也捏了花邊,所以它的樣子也很漂亮。
看著這種美食我再也忍不住了,拿起一個油宵就吃,咬一口甜甜的還有芝麻,真是美味。姥姥說:“你吃的是甜的,還有一種是咸的是用咸肉剁碎加輔材做的味道也特別香。”
“可是姥姥就是再好吃也不能做這么多吧?這要吃到什么時候才能吃完?”我不解的問。姥姥說:“這不光是自己家吃的,還要給左鄰右舍和鎮上的孤寡老人送去一些。”“為什么要給他們呢?”我問,姥姥說:“這里過端午節大家做好油宵和菜餃子都要互相贈送,增添近鄰間的感情。送給孤寡老人是因為他們沒兒沒女,可憐。”噢!原來是這樣,怪不得媽媽經常在我耳邊說有好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原來是受老家過端午節的影響。
那次在老家過端午節,我不僅吃到傳統美食,還懂得做人要互相尊重、友愛,真是收獲不小呀!
家鄉的風俗優秀作文端午節(篇4)
每個人心里,都有對家鄉的眷戀。家鄉的某個縮影,就像糖果一樣,包裹在人們的心房,成為人們最甜蜜的回憶。記憶中我最喜歡過的就是端午節了
每當端午節這一天,奶奶準備包粽子的時,總會叫上我這個“搗蛋鬼”。我和奶奶早早地起床了,接著爺爺騎著摩托車帶著我和奶奶去集上買糯米和粽子葉。
聽爺爺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的愛國詩人,聽到楚國被攻破的消息后心灰意冷,最后選擇投江,以身殉國。他的愛國的精神令我感動。
回到家后,奶奶讓我幫忙洗粽子葉,我把水燒上后,拿來粽葉,看了看疑惑地問奶奶:“粽葉是什么植物的葉子?”奶奶慈祥地笑笑說:“這個粽葉,不是我們北方的植物,是南方運到咱們這的。”聽奶奶說完,水剛好也燒開了,用熱水洗了洗粽葉,接著拿來一大盆涼水,把粽葉放進去“冷靜”一下。
粽葉準備好后,奶奶開始拌餡。餡也拌好后我們準備開始包粽子。我搬來小凳子,坐在奶奶身邊。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過粽葉后把粽葉卷成漏斗型,然后把拌好的“珍珠”似的糯米放入“漏斗”,輕輕用手壓一下,粽子就快完成了,就剩下一步纏上線就完成了。看著我的“杰作”,我滿意地笑了。
粽子都包完了,把它們放在鍋里蒸,不久,味道就彌漫了整個屋子。這味道,是我從來沒有聞到過的香甜。蒸熟后,我品嘗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吃完粽子后,大家都圍坐在電視前,觀看賽龍舟比賽。比賽開始了,前面的鼓手打著鼓點,劃槳的隊員跟著鼓點有節奏地劃。各個隊你追我趕拼命往前劃,到了終點的一號隊勝利了。電視里的觀眾都歡樂地鼓起掌來,我們也特別激動,也隨著觀眾一起鼓掌。
比賽結束后勝利的叫聲、歡笑聲從人們心底飄出,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微笑,特別溫馨。
家鄉的端午節,就是我心底最甜蜜的回憶。
家鄉的風俗優秀作文端午節(篇5)
“閨女,外婆給你寄過去的粽子和麻葉嘚,拿到沒有?”電話對面帶有濃重的家鄉話口音的聲音傳到我耳邊,還夾雜著小孩的歡呼聲和嘈雜的說話聲,我就知道了,家鄉的人肯定在吃團圓飯。作為外婆的孫女,一年卻只能回去一次,端午節沒能回去,確實有點遺憾。但外婆來的電話,讓我想起了上次在老家過的一次端午。
老家是個小鄉村,在老家過節,不像在這邊,很簡單、方便地就過完。老家過節不多,但每次都挺隆重的,總是召集左鄰右舍的鄉親,整個院子都塞得滿滿的。那次的端午節,也異常的熱鬧,姑姑嬸嬸伯伯什么的全部都過來串門,圍著圈兒聊著閑話。大人們帶來的小孩兒可有事干了,聚集在一起,在院子里到處亂跑,追逐著雞啊、狗啊,地上剩著許多放炮之后的“殘骸”,還有的,躲在草叢后面用小石子“襲擊”經過的人,成功的,邊跑邊“咯咯咯”地笑著那個氣急敗壞的人。太陽大,加上又多人,空氣中彌漫著臭汗味兒。
到了中午,鄉親一個個走了,總算空蕩了點,臭汗味兒散了不少,但大人們還不能停下,中午簡單地炒上幾個菜吃了,開始準備下午和晚上要吃的——我最喜歡的麻葉子和粽子。粽子是那種加了紅棗的甜粽,麻葉子是一種用面撒上芝麻炸成薄片的一種油炸食品。家鄉過端午節似乎只有這兩個有特點的食品,但在外婆的手中,這兩種普通的食物,總是會有一種很特殊的、神奇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國2》有句話:“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它不同于城市里的味道,因為它是外婆的味道,是故鄉的味道,是千里之外的異地無法比擬的。不是因為故鄉的味道有所不同,而是因為對于故鄉與異地的情感有所不同。
現在在這座大城市過端午,情不自禁就浮現出對故鄉端午節的懷念。
我認為,我的對于故鄉的端午節的懷念,倒不如說是對故鄉人和故鄉味道的懷念。
家鄉的風俗優秀作文端午節(篇6)
除了香噴噴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后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么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粽子了。粽子長得玲瓏可愛,有咸味的和甜味的。我對于肉粽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粽情有獨鐘,尤其是里面大大的棗子,家里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著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粽子讓我這只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粽子比家里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粽里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余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后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致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著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后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里,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家鄉的風俗優秀作文端午節(篇7)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基本是相同的。
我們舟山人過端午是怎么過的呢?首先要從“吃”說起。在我們舟山,端午節的前一天家里的大人就會包好端午要食用的粽子,而舟山民間包的粽子一般以箬殼葉包裹,用線縛之,為三角錐體形。品種甚多,以糯米粽為主料,有白粽、赤豆粽、紅棗粽、肉粽等。再者就是吃烏饅頭。烏饅頭,是舊時舟山人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糕點。它用白面做成,因形似饅頭,底部又有烏黑色的紅糖而得名。民間有個傳說:在宋末眀初,元軍入侵浙東,端午節中午,浙東百姓以熏蚊煙為號,將元兵用雄黃酒灌醉,斬成肉醬,用預先磨好的米粉拌和,做成饅頭。蒸熟后血呈黑色,故稱烏饅頭。這是別有海島特色的飲食風味。每逢端午節前后,都有松軟、適口、香甜的烏饅頭上市。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主要有:賽龍舟、吃粽子、戴五色線、掛荷包等,其中最主要的兩個習俗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它們不僅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端午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
對舟山人來說端午節還是“衛生節”,有“艾蒲懸門”習俗。時值農歷五月,正是仲夏陽氣漸盛,萬物生機勃勃,各種害蟲也乘機而入、疫厲流行的時節,端午節這一天俗稱“惡日”,正是“諸蟲百毒盡消滅”的傳統節日。人們將鮮菖蒲、艾草掛在家門口及門窗上,以禳毒氣。舟山人過端午節習俗中,還有“斗草游戲”,又稱“斗百草”。采來草莖較粗、韌性十足的草,把草頭打結,然后將草莖揉搓得又軟又韌,再將兩根草頭一纏,各自用勁拉扯,誰打斷了就算輸家。這種習俗至今尚有,但因為現在休閑娛樂的方式多了,現在這種習俗已不多見了,亦成為我們童年的記憶。
常見的還有掛香袋、系五彩線,端午節做香袋,香袋里裝有白芷、丁香、木香、佩蘭、艾葉等中草藥末。這些中草藥末縫裹在精致的布袋里,香氣濃郁清醇,發揮性很強,可垂于門窗、眠床旁;也可讓孩子們掛在脖頸,讓老人隨身攜帶,有清神、益氣、去濕、驅蟲、防疫之效。
這些就是我們舟山當地端午的習俗。祝大家端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