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的優秀作文
春節習俗的優秀作文(篇1)
春節,是我國一年當中最熱鬧,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早早的,街上“展覽”的對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貨給我帶來了一絲絲“年味”。
從臘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開始,大家就開始準備過年了。這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我們小孩饞的總想先嘗嘗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總要等到奶奶先到廚房的灶王爺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喲。據說,這樣灶王爺才能上天言好事。
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掃房子。媽媽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靜,這是為了新年有一個新氣象。過了二十四大人們忙著殺魚、肫肉、蒸花饃,準備年貨。
每當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春聯也叫門對、對聯、對子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把節日的氣氛裝點的更加濃厚。吃過午飯后,端出香噴噴的肉餡,一家人就包起了餃子,男同志搟皮、小孩們當運輸員,媽媽們就負責制作精美的水餃。奶奶還要在餃子里放進硬幣,看誰最有福氣。當一盤盤挺著肚子的水餃端上桌時,大家找到自己滿意的餃子,張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運。最后,那個帶有福氣的餃子還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家家戶戶吃的都是餃子,我們早早的吃晚飯,守在電視前看春晚,也是“守歲”。
初一到初六這幾天,就是我們小孩子“掙錢”的最好時機。天天不是呆在爺爺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媽媽的話說,就是“整天不著家”,但我們仍然樂呵呵的東跑西竄。
我們這的春節一般到“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才告一段落。雖然濮陽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與許多大城市一樣,熱熱鬧鬧的迎來春節,又熱熱鬧鬧的把它送走。
春節習俗的優秀作文(篇2)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的家鄉濰坊,也有不同的風俗。一年中,要屬春節最熱鬧了,最熱鬧的要屬準備年夜飯了。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說的就是我們吧!大年三十這天,我們都是要回農村老家的,村里熱鬧得很,婦女們忙里忙外清理衛生,男人們殺雞宰羊,置辦年貨。小孩子們粘著父母要這要那,新衣新帽新鞋子是一定要有的,預示著新的一年新的面貌。大人們要忙著準備年夜飯,吃的、喝的、用的,一應俱全。炸肉丸、炸魷魚、炸藕合、炸地瓜丸整個院子里都會聞到濃濃的香味兒,聽到熱油在鍋里發出的“滋滋”聲,我們都會忍不住想去拿一塊嘗嘗,剛剛出鍋的肉丸外酥里嫩,咬進嘴里就是滿口香。
我最愛吃的就是奶奶做的年糕。我們老家幾乎家家都會在三十蒸年糕,老人說用年糕壓鍋,“年糕,年糕,年年高!”把糯米碾成糯米粉,倒在小木桶里,軟乎乎的,有白糯米,還有黃糯米。把糯米粉揉成團,再把紅棗、豆沙擠進粉團,放進鍋里蒸四十分鐘。“出鍋嘍”鍋蓋一掀,熱氣騰騰的年糕一個個圓滾滾地簇擁在鍋里,濃濃的香味兒把我們小孩子饞得打轉兒!這時候姥姥會用筷子夾起一個放在小盤子里,拿給我解饞,“小心燙哦!”好香啊!
接下來就是包水餃了,媽媽說一定要包豆腐餡的,寓意“兜福”,就是把幸福包住的意思。當然,還有我最愛吃的肉餡的。姥姥還要在水餃里包上幾個紅棗和鋼镚兒,誰要是吃到紅棗,就是來年“甜甜蜜蜜”,要是吃到鋼镚兒,那就是來年“財源滾滾”,大家都想吃到,所以都搶著那些身子滾圓的水餃吃,吃到的就會和大家炫耀一下,那份兒高興勁兒甭提了!哈哈,你們吃到了嗎?
大家一起吃著豐盛的年夜飯,一邊看著春節晚會,聽著外面熱鬧的鞭炮聲,看著燦爛的煙花,美好的一年開始了!
不同的風俗,一樣的心情,幸福的笑容蕩漾在每個人的臉上,心里
春節習俗的優秀作文(篇3)
春節給大家的印象是什么?放鞭炮、拜年、祭祖、吃團圓飯……最開心的,還是收壓歲錢吧?但是。你們知不知道春節的這些大大小小的習俗是怎么來的呢?呵呵,我給大家說一說吧。
壓歲錢的來歷,是一個傳說。傳說在古時候,有一個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晚上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也就是今天的“守歲”。
有一對老夫婦。年老得子,疼愛有加。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們就不讓孩子睡覺,給了孩子八枚用紅紙包著的銅幣給孩子玩。孩子把銅幣翻來覆去地玩。玩累了,就一躺下,睡了。老夫婦還是很擔心,就守在孩子床邊。半夜,一陣妖風吹開門窗,也吹滅了燈火——“祟”來了。“祟”用手去摸孩子的頭。正快要摸到時,枕邊的八枚銅幣突然冒出金光。“祟”嚇了一跳,連忙縮回手,逃走了。天亮后,老夫婦把晚上的經歷告訴了村民,村民們也紛紛效仿,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給孩子用紅紙包著的八枚銅幣,叫“壓祟錢”。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今天的“壓歲錢”。
放鞭炮,大家都很喜歡吧?但為什么要放鞭炮呢?傳說在古時候,森林里有一個怪獸,叫“年”。每當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有辦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樓上去躲著。“年”這兒走走,那兒走走,就是不見一個人。“年”氣得大吼。這時,一個人家的竹樓著火了,竹子“噼里啪啦”地響。“年”給嚇著了,趕緊逃回森林。
躲在竹樓上的人發現了。“年”走后,他趕緊告訴大家這個秘密。于是,就有了放鞭炮的習俗。
每到過年的時候,家門邊總會有春聯。那么,為什么要貼春聯呢?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鬼域”的世界。“鬼域”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當金雞長鳴啼叫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就坐落在桃樹的東北方向,門邊站著兩個神仙。名叫“神荼”和“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綁起來,送去喂老虎。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稱為"春聯"。
春節的習俗大家都知道了吧?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幸福快樂!
春節習俗的優秀作文(篇4)
“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家家走。”聽到這首熟悉的歌謠,我不禁想起了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春節,想起了春節各種各樣的民風習俗。
先說說燈籠吧。三十晚上,小孩子都要提著一盞花燈,才可以跑出去玩。用爸媽的話來說,就是提著紅色花燈,走夜路也不用怕妖魔鬼怪來嚇你了。今年也是這樣,三十的上午,我和小伙伴一商量,決定今天就不去買花燈了,要自己做一盞。我先找了一個喝完了的大飲料瓶,把飲料瓶的上半部分剪開,就出現了一個空心的長方體,接著我又找來錘子和釘子,“叮叮鐺鐺”把一枚釘子釘在長方體下年的正中間,接著我又把一根又粗又大的蠟燭插在釘子上面,并用膠帶把它固定好,然后,我又“咔嚓咔嚓”用彩紙剪出一張網格,把它套在燈籠上,再把它上面的四個角吊上線,綁到一根筷子上,大功告成!
接下來,三十的晚上就該吃團圓飯了。團圓飯的種類很多,有魚、菜、肉、丸子等。但是重頭戲還是那最后端上來的一盤盤熱乎乎的餃子。餃子,一個用面包餡的東西真有那么好吃?答案是肯定的。餃子既好看又好吃,剛包好的餃子,樣子小巧玲瓏。那么煮好的呢?煮好了的餃子,造型美觀身材完美,軟軟的,香香的,真是好啊!我愛你餃子!
這個春節雖然已經過去了,但是,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那一沓沓的壓歲錢,而是有快樂!也有幸福!我在這里拜一個晚年:“新年快樂”!
春節習俗的優秀作文(篇5)
春節來了,到處都是一派喜慶的氣氛,在這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有許許多多的春節的習俗,蔽日放鞭炮,穿新衣,給壓歲錢……
貼門神這是幾乎家家戶戶過年都要做的,關于貼門神還有一段有趣的神話傳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位龍王總想偷吃玉帝的貢品,玉帝發現后狠狠地懲罰了它,可龍王依然屢教不改,于是,玉帝讓兩位身強力壯的天神看守大門,不讓龍王再來搗亂。可是兩位天神和咱們一樣要睡覺休息。于是玉帝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兩位天神的畫像貼在門上,從此貼門神的習俗就這樣代代流傳。
在我國的北方有一種習俗,就是吃餃子,餃子的諧音即“交子”,表達了人們對更歲交子,對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種渴望。而南方人則喜歡在大年的早晨吃湯圓,意味著咱們在新的一年里圓圓滿滿,團團圓圓。人們還喜歡把一種叫“薺菜”的蔬菜和湯圓一塊吃,“薺菜”有被稱作“聚財”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財進寶,心想事成。
春節里,咱們更少不了要放鞭炮來活躍一下春節時歡歡喜喜的氣氛了。放鞭炮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侯,有一只叫“年”的怪獸,每到春節的時候就出來嚇唬人,于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用竹筒點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發出很大的聲響,嚇走了年獸,放鞭炮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春節的習俗多得數不清,每個地方的習俗也都不一樣,春節是咱們的傳統節日,而春節的習俗也是咱們優良的傳統文化。